
九成家長覺得空氣品質惡化,愈南愈嚴重
上個周末南部籠罩在灰濛濛的天空之下,紅害侵襲已經進入第四天,而通勤繁忙的周一早晨,一向深受空汙之苦的中部也開始感受到空氣品質惡化,連台北也開始霧茫茫一片。依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相關數據,2016年台北市空氣品質達良好(PSI<51)僅佔總體監測數的66.12%、台中市降為52.51%、高雄市則只有40.84%,而造成台灣境內空氣汙染的前兩大原因是交通運輸、工業汙染。兒福聯盟今天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也指出,超過九成的家長(91.4%)覺得空氣汙染的問題日益嚴重,也因此,調查發現有近9成(87.0%)家長曾因為空氣不好而要孩子減少參與戶外活動,其中更有51.9%經常如此。只不過戶外活動可以減少,卻不能不去上學,調查發現,近半家長(48.0%)認為孩子學校附近的空氣並不好,擔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而也有三成五家長(34.6%)認為孩子上學之後,呼吸道症狀或疾病變嚴重了,更有超過四分之一孩子(26.5%)已經出現嚴重呼吸道症狀(在咳嗽、打噴嚏、呼吸道過敏、呼吸困難、胸悶、喘鳴等六種呼吸道症狀中,出現3種以上)。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在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的環境中,令人擔心的,「乾乾淨淨的出門,灰頭土臉的回家」似乎成了孩子們上下學的真實寫照。
黃韻璇執秘表示:我們尤其擔心的是,如果空氣汙染已經成為不可逆的生活日常,家長和校園是否做好萬全的準備,和孩子一起打這場「清新空氣保衛戰」。調查抽查家長對於空汙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結果發現有七成二(71.8%)的家長答錯,除此之外,有八成四(84.2%)的家長沒有查詢空氣品質的習慣,甚至有四成(40.0%)的家長從未查詢過空氣品質的資訊;至於問到是否會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來改善空氣品質,數據顯示只有35.4%家長經常會教導孩子使用公共運輸工具,甚至也只有12.5%的人最常使用公共運輸、腳踏車或步行等減碳的交通工具來通勤。
而佔了學童1/3以上生活日常的校園生活又有為孩子的「呼吸」把關了嗎?根據調查,雖然有八成六(85.6%)家長滿意學校對學生的空氣汙染宣導教育,但有近三分之二(65.5%)家長認為校園綠化有待加強,除此之外也有四分之三(75.3%)家長期待學校應該添購空氣清淨機,具體地改善教室的空氣品質。至於最近輿論討論很多,是否應該放「空汙假」的議題,這次調查北中南各兩所學校發現,在這六所學校的家長中,近兩成家長(17%)不清楚學校應變狀況,有八成六(85.5%)表示學校從未因為空汙而停課或是調課過,亦有五成五(54.5%)的學校從未將體育課改到室內上課,顯現出這些學校似乎未作出足夠的因應空汙措施,也並未確實地傳遞給家長知道。
黃韻璇執秘表示:根據統計,每年一月會是空氣品質最糟的時候,其實不用看數據,看看每天灰濛濛的天空,相信大家都愈來愈有感,新年新希望,孩子的健康不能等,兒盟提醒政府和學校和家長應該正視過度開發的工業化社會面臨「空氣汙染」嚴重問題,還給孩子安心呼吸的環境。兒福聯盟呼籲:
1.政府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
呼籲政府拿出有效的治理方法,面對空氣汙染的成因,從源頭對症下藥處理,而在空氣品質尚未改善之前,尤其是針對嚴重的中區和南區,也需要設置合適的室內活動場地,以及合宜的課程規劃,讓孩子們也可以好好活動。
2.學校強化空汙應變措施,與家長保持暢通的溝通管導
學校除在綠化和硬體設備上有所加強外,更應確實傳達給家長因為空汙而停課、調課或改變作息的實際情形,讓家長也能夠有所因應,給予孩子防護。
3.對抗空汙,需要家長齊心協力一起來
家長們可多透過網路、手機APP查詢空氣品質的數據和訊息,以做好防範措施,並可以從行為改變和交通選擇開始,一起加入對抗空汙的行列。
本調查採立意抽樣的方式於2017年10月-12月間,針對台灣北、中、南三個區域,各選擇了兩所位於交通要道,或是鄰近大型汙染源的國小,邀請學童家長協助填寫實體問卷,總計6所學校發放3200份問卷,回收253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9.21%。其中北區1742份、中區338份、南區41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