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過一成兒少在國小時期首次離家,年齡最小者為7歲
小玫無預警的離開了家,焦急的爸爸在電話中不斷重複說: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離家?一點跡象都沒有啊?怎麼會這樣?為什麼沒有一通電話聯繫,為什麼人不見了……」
------------猛爆型離家少女,國三,15歲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17年1-9月未滿18歲「離家出走」共有3,320人。為何「家」不再是孩子的避風港?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長期服務失蹤兒少及其家庭,發現許多青少年離家背後都有許多複雜的原因和動機,可能是嚴重的家庭衝突和疏離,或者孩子想要尋求自由、逃避父母管教。但實務工作經驗中,我們發現有部分的兒少在離家之後,家人、學校老師根本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離家。中心分析近10年574位的離家兒少,發現無跡可尋的「猛爆型離家」,比例逾三成,家人表示孩子離家並沒有發現任何異狀、對可能去向也沒有頭緒。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分析近10年服務之離家兒少共有574位,男生136位,占23.7%;女生438位,占76.3%。失蹤年齡以「15歲」比例最高,逾兩成四(24.1%);其次是「16歲」,占兩成二(22%);另有5.3%失蹤年齡是「12歲以下」,年齡最小者為7歲。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主任林武雄發表[2017年兒少離家現象調查報告]
表示逾三成的猛爆型離家孩子,家長表示孩子離家前未發現有任何徵兆,對孩子離家完全沒有頭緒
離家兒少首次離家年齡:平均14.5歲
- 超過一成在國小時期首次離家,年齡最小者為7歲
兒少首次離家的平均年齡為14.5歲,年齡集中在13-15歲的國中階段,比例近四成八(47.9%);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成(10.2%)孩子首次離家是在國小時期,年齡最小者為7歲。
一走不回頭,回家要人幫
- 離家兒少自行返家比例低,不到三成六;逾三分之一由警察尋獲
離家兒少目前近九成三(92.5%)已尋獲,其中,不到三成六(35.4%)的孩子是「自行返家」,而有逾三分之一(33.9%)是被「警察尋獲」。實務工作中發現,有些孩子是因為警察在路上臨檢而被尋獲,但有些孩子則是涉及犯罪事件,如偷竊、用藥、性交易等行為,遭到警方的逮捕或安置。
- 兒少離家三大類型:「猛爆型離家」、「復發型離家」、「預兆型離家」
本中心依據「離家推斷性/預期性」、「離家次數」、「離家頻率」、「社工員主觀評估」,將兒少離家類型分為三類:「猛爆型離家」、「復發型離家」和「預兆型離家」,結果發現:
◊無跡可尋的「猛爆型離家」,比例逾三成
- 逾四分之三是女生,比例介於其他二類型之間
- 近兩成二為16歲,比例最高;最小年齡只有7歲
- 尋獲率介於其他二類型之間,尚有11人未尋獲
「猛爆型離家」的孩子比例逾三成(30.3%),其樣貌「不曾有離家的經驗,或過去曾有離家過,但是很久以前的事,家人自陳孩子本次離家前沒有任何異狀,感到非常意外,對於孩子離家原因及可能去向完全沒有頭緒」。性別上,逾四分之三(75.3%)是女生,24.7%是男生。年齡上,以16歲比例最高,近兩成二;年齡最小的「猛爆型離家」孩子只有7歲。「猛爆型離家」尋獲率93.7%,介於其他二類型之間,至今仍有11位「猛爆型離家」的孩子尚未尋獲,毫無音訊。在實務工作中,透過家長、孩子的敘述,發現「猛爆型離家」孩子在離家之前,已長期累積許多壓力,這壓力可能來自於想逃避沈重的課業和考試、挫折的人際關係、不服家長的管教等,但家長並不知情。一位媽媽回想:「孩子一年前學校考試變多,開始頭痛不想上學。」15歲的小玫對於爸爸說家中親子關係很好並不認同:「爸爸媽媽只疼弟弟,每天只會要我念書,干涉我交朋友。我覺得在家只有和狗狗的感情最好。」
◊遊走於家裡與外面世界的「復發型離家」,比例近五成三
- 女生「復發型離家」逾八成,比例高於其他二類型
- 逾兩成六為15歲,比例最高;最小年齡只有8歲
- 「復發型離家」近一成未尋獲,比例高於其他二類型;尚有25人未尋獲,有些仍反覆離家,有些則再也沒回家
「復發型離家」個案比例近五成三(52.6%),其樣貌為「孩子經常反覆性離家,有中輟、交友不慎等情形,即使尋獲又會再離家,離家的頻率很高。家人為了預防孩子離家曾想盡各種方法,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改善孩子反覆離家的現況。」統計分析發現,女生「復發型離家」(80.1%)比例高於「猛爆型離家」(75.3%)和「預兆型離家」(66%)。年齡上,以15歲的比例最高(26.4%);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占0.3%。至今,中心仍有25位「復發型離家」的孩子尚未尋獲,有些還是在反覆離家的狀態,有的則是再也沒回家。統計分析發現,「復發型離家」未尋獲率8.4%,比例高於其他二類型。
在實務工作中,「復發型離家」的孩子即使順利找回來還是會再離家,他們已習慣在家裡與外面世界自由來去,回家盥洗、拿衣服、索討金錢、吃東西後又離家了。孩子無法完全自立但又不想待在家裡,家長無法約束卻又苦無對策改善這樣的情況。當孩子不見,父母只能循著孩子的通聯紀錄一通一通詢問孩子的朋友是否有消息,一次又一次到警察局報案,讓家長心力交瘁。曾有一些孩子在離家為了討生活,而從事車手、圍事、偷竊、陪酒等工作,一不小心就會涉入違法的事件。
◊力挽狂瀾「預兆型離家」,比例逾一成六
- 男生「預兆型離家」占三成四,比例高於其他二類型
- 近兩成四為16歲,比例最高
- 「預兆型離家」尋獲率近九成九,比例高於其他二類型;尚有1人未尋獲
「預兆型離家」個案比例逾一成六(16.4%),其樣貌為「孩子尚未有離家經驗,但因有離家的可能,經社工評估開案進行預防性服務」或者「孩子在本次離家前有些異狀(如遲到早退、晚歸、未回家過夜但隔天有返家、交友不慎、親子衝突等)或離家一、兩天就回家」。「預兆型離家」孩子性別分布,有66%是女生,34%是男生。統計分析發現,男生「預兆型離家」比例高於「猛爆型離家」(24.7%)和「復發型離家」(19.9%)。年齡上,以16歲的比例最高,近兩成四(23.7%)。至今中心尚有1位「預兆型離家」的孩子未尋獲。經統計發現,「預兆型離家」尋獲率最高,近九成九(98.9%),其次是「猛爆型離家」(93.7%),第三是「復發型離家」(91.6%)。針對「預兆型離家」的孩子,若能適時力挽狂瀾,投入輔導資源、強化親情維繫,孩子穩定不再離家的可能性就會很高。
↑行動劇[爸、媽,你真的懂我嗎?]呼籲家長,當孩子離家了,可向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求助
離家兒少家中較為缺乏可協助親職照顧、陪伴的成人
- 逾三成六是單親家庭,每20位就有1位是隔代家庭,比例高於全國;近一成主要照顧者為祖父母/外祖父母
分析近10年離家個案發現,逾三成六(36.2%)來自「單親家庭」;5.2%是「祖孫家庭」(即隔代家庭);近一成(9.1%)主要照顧者為祖父母/外祖父母。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6年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單親家庭的比例占總戶數的10.1%,祖孫家庭的比例占總戶數的1.1%。相較之下,中心服務的離家兒少家庭背景,單親家庭和祖孫家庭占較高的比例。實務工作發現,由於離家兒少家中較為缺乏可協助親職照顧、陪伴的成人,致使孩子於家中較少有成人能予以陪伴和管教,孩子容易在外尋求友伴和認同,進而發生離家的情形。
- 「單親家庭」的離家兒少,在「復發型離家」比例逾四成三,高於其他二類型
- 「祖孫家庭」的離家兒少,在「預兆型離家」比例近一成,高於其他二類型
- 「繼親家庭」的離家兒少,在「猛爆性離家」比例近一成一,高於其他二類型
進一步分析不同家庭背景其兒少離家類型之差異,發現「單親家庭」的離家兒少,在「復發型離家」中之比例逾四成三(42.7%),比例高於「猛爆型離家」和「預兆型離家」;而「祖孫家庭」的離家兒少,在「預兆型離家」中之比例為8.5%,比例高於其他二類型。另外,家庭背景為「繼親家庭」的離家兒少,在「猛爆型離家」中之比例近一成一(10.9%),比例高於「預兆型離家」和「復發型離家」,統計達顯著水準(p<.01)。繼親家庭中的在重組過程中面臨許多生活習慣、家庭規條的差異,不僅是家長,孩子亦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來適應。
|
女生 比例 |
男生 比例 |
年齡 比例最高 |
尋獲率 |
家庭型態-單親 |
家庭型態-祖孫 |
家庭型態-繼親 |
---|---|---|---|---|---|---|---|
猛爆型離家 |
中 |
中 |
16歲 |
中 |
中 |
低 |
高 |
復發型離家 |
高 |
低 |
15歲 |
低 |
高 |
中 |
低 |
預兆型離家 |
低 |
高 |
16歲 |
高 |
低 |
高 |
中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投入兒少失蹤協尋議題迄今已有25年,自1992年開始關注兒童失蹤的問題,成立「失蹤兒童協尋委員會」;1998年與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合作設置「台灣省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並以0800-049880(您失蹤,幫幫您)提供失蹤諮詢專線服務;2000年改與內政部兒童局合作,更名為「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2013年改與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合作,負責全國失蹤兒少協尋服務工作,至今共服務了1,942個失蹤兒少及其家庭,不僅提供失蹤兒少公開協尋服務、尋獲後適應輔導與資源轉介、預防兒少失蹤及兒少人身安全宣導及兒少失蹤離家政策倡導,更致力建構失蹤兒少及身份不明兒少資料庫系統,整合全國警政、社政、戶政及衛生等相關單位資源,建立失蹤兒少協尋資源網絡。
為了讓社會大眾瞭解兒少離家現象,關注兒少失蹤離家議題,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舉辦「兒少離家大解密~2017年兒少離家現象調查報告」記者會,公布兒少離家現象數據,並以「爸、媽,真的懂我嗎?」為主題演出行動劇,演出家長和孩子之間看似親近、其實想法期待卻有很大的落差。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主任林武雄表示:「我們發現許多孩子離家後,父母、師長完全沒有頭緒,不知孩子離家的原因。直到孩子返家,才知道其實孩子長期感受到許多壓力,可能來自於父母管教、課業壓力、親子衝突,或者在學校、人際中遇到困難等,但父母沒有覺察到或輕忽了問題的嚴重性。」「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擁抱並擁有親密的關係,但當孩子轉變為青少年時,親子關係漸漸有了距離,這時候家長應該更要有主動性,不要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需要關心了。孩子長大,親子溝通和互動的方式也要跟著轉變,改變是雙向的,家長要先改變、才能帶動孩子改變。」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副司長林維言表示:「保護兒少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政府願意持續投入經費及資源在失蹤兒少協尋服務,積極預防孩子離家,並與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合作,針對離家的孩子,協助公開協尋並做尋獲後的輔導,期盼政府成為失蹤家長及離家孩子的最佳後盾。」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在記者會最後,提供家長「預防孩子離家的錦囊妙計」,及呼籲目前正在離家的孩子,在外應該如何自保、並儘速和家人聯繫。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副司長林維言表示,政府願意持續挹注經費協助失蹤兒少協尋業務
猛爆型離家~
孩子離家,父母應該要知道的事……
- 孩子沒你想的乖:孩子在家表現好、順從父母不頂嘴,或經常待在家中不出門,並不代表孩子乖,或者是沒有任何問題,需多觀察孩子的表情與態度,是否過於冷淡與敷衍。
- 關係沒你想的好:與孩子沒有衝突並不代表關係融洽,應多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與交友,但不要總是批評與責怪。
- 煩惱沒你想的少:大人經歷許多事,所以經常覺得孩子的煩惱沒有什麼、或者不值得傷神,輕忽孩子在面對問題和壓力時的困難,要多聽聽孩子周邊發生的大小事件,並且把每件事都當成重要的事。
- 復發型離家~
孩子反覆離家,家長要堅定持續……
- 重複報案要持續:無論孩子離家幾次,或者即使大概知道他和誰在一起、在哪裡,但只要不確定孩子真正的去向,都還是要再報警協尋。
- 聯繫社工不放棄:透過與失蹤中心社工的陪伴討論,選擇適合的方法和資源,了解孩子重複離家的困境,減緩再次離家之可能。
- 不再失聯為首要:復發型離家孩子在外面已經有足夠的資源、人脈,要讓其穩定返家實屬困難,建議家長不要急切強迫孩子立刻返家,而是以「不失聯」、可以保持聯絡為第一目標,確定孩子人身安全後,再慢慢改善孩子反覆離家的困境,進而讓孩子願意回家。
- 預兆型離家~
孩子的離家預兆,家長要注意……
- 黃燈:滿3項「輕度警戒」:撥打親職教養專線,與社工討論孩子的狀況
- 紅燈:4-6項「中度警戒」:與學校輔導老師討論因應對策
- 紫燈:7項以上「高度警戒」:要盡快和專業社工、諮商心理師、身心科醫生求助和諮詢
(1)孩子晚歸(超過11點)
(2)孩子有深夜外出情形
(3)孩子開始找理由請假不上學
(4)孩子開始結交男女朋友
(5)孩子結交的朋友不只有班上同學,對象開始變得複雜,如:網友,畢業/休學的學長姐,打球認識的大人,公園、超商認識的朋友等
(6)孩子手機費用增加,上網時間越來越頻繁
(7)孩子經常躲起來講電話、滑手機
(8)孩子身上有來路不明的貴重物品
(9)孩子有身心症狀(不明原因頭痛、失眠、嗜睡、憂鬱、女孩生理期不規律等)
(10)孩子在家常獨處、與家庭成員互動減少,或越來越沉默
呼籲孩子~兒少離家要自保~
我們可以如何對離家的孩子說……
- 不要因為想得到朋友的認同,而無條件從事不法或傷害自己的事。
- 當朋友帶你到不正當場所(如:電動玩具店、PUB、網咖、KTV)、引誘你使用非法藥物(如:K他命、搖頭丸、安非他命等)、勸你加入幫派時,要懂得拒絕。
- 當朋友跟你說:「收留你過夜」、「給你零用錢」、「請你吃宵夜」,你要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件事都需要付出代價。
- 看到「高薪、輕鬆」的工作要留意,避免誤入犯法的工作,如車手、圍事、性交易等。
- 當你在外租屋時,要簽署合約、明白與房東權利義務關係。
- 當你發生危險時,不要因為賭氣、怕被罵或感到丟臉而不敢求助,盡快聯繫可信任的大人,如:父母、長輩、老師、警察或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