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年冬,孩子跟著遭殃?每月近4起重大兒虐案,殺子自殺是去年2倍
發稿日期:2017年11月23日
昨日新北市一名四歲女童慘遭母親同居人虐待致死,身上白骨清晰可見;同日,台南市發生母親將七歲兒帶走燒炭自殺,死亡已超過一周的悲劇。
接連這兩起重大的兒虐事件,發生在世界防止兒童受虐日(11/19),以及我國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11/20)的這段時間,意味著我國兒童的生存權以及不被暴力對待之權利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根據兒福聯盟的統計,這樣的案件絕非特例,據媒體報導今年已發生15起殺子自殺(含未遂),和26起重大兒虐事件,其中殺子自殺與去年一整年7起相比,整整多出一倍,今年平均每月就發生近四起(3.7)重大兒虐新聞。這對社會來說,是很大的警訊。
特別是近期政府規畫的「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讓原本是預防兒虐的兒少高風險家庭方案走入歷史,未來擬聘僱更多的公部門社工來執行兒少保護工作,但因為地方政府須自籌部分費用,一些稅收較差、財務吃緊的縣市,預期將面臨執行上的困難。令人不禁擔心新的社會安全網會不會不但沒提升預防功能,反而下降。
因此針對這一連串的兒虐悲劇與變革,兒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確保預防性兒保工作得以延續
在原屬於兒保預防方案的高風險家庭服務被整併後,政府應該投注足夠的資源及負起監督之責,確保兒保預防工作不致於因地方政府資源不足,而讓原本高風險家庭服務所發揮的預防性功能無法得以延續。
2.拒絕訪視時應採取積極、強制介入
此外,當照顧者直接或間接拒絕訪視時,若屬危急程度較高的案子,應該有更積極的做法,如警政的角色即時介入。
3.提升民眾兒保通報意識
這起四歲女童虐待案件,其傷勢深可見骨,一般小女孩根本無法忍受勢必會哭喊,周遭鄰居及親友不可能沒有發現,卻無人通報。2016年兒保五萬多件通報案中,僅有5.6%是來自親友與鄰居、社會人士。以此案為例,四歲的孩子未送托,僅能仰賴周遭親友、社區民眾的通報,顯示民眾的兒保意識仍需提升。
最後,再次沉重呼籲「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絕非是大人的財產,或是出氣筒,兒盟邀請大家一起加入「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