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室無公民?! 四成二兒少對社會議題被動、不討論
近年公民意識提高,民主風潮再度吹進校園,許多社會運動都會看見學生參與的身影,其中「反課綱運動」更是由多所高中學生聯合發起,讓不少大人驚覺這世代的孩子似乎和過去不同了。<兒童人權公約>第12條載明「兒童有表示意見及其意見獲得考量之權利」,說明兒少其實是有權關心且表達對社會的看法。然而實際上,除了少數願意放下教科書,願意「具體行動」參與社會運動的兒少之外,台灣大部分的孩子是否也關心這些社會議題?他們在表達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前是否得到充足的資訊或知識?這社會給予足夠兒少足夠的空間或尊重,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兒福聯盟在11月20日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12日)發表了一份「2017年兒少關注社會議題狀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當前兒少最關心的前四個議題依序是,同性婚姻合法化(63.2%)」、「推動十二年國教制度(56.6%)」、「廢除死刑(51%)」、「安樂死合法化(50.7%)」,都有過半比例的兒少表示關注,但對熱門社會議題的了解程度卻都只在及格邊緣。另外進一步調查也發現,兒少關注社會議題狀況有幾個現象值得關注:一、參與態度被動、不討論,四成二(41.6%)兒少不主動與人討論社會議題;二、鍵盤式關心且了解表面化,關心方式藉由討論(74.8%)、網上找資料(64.8%),或網上發回文(25.5%)表意而少有具體行動;三、表達意見環境友善度欠佳,有四成(40.9%)家長不支持子女關心社會時事或議題;也有近七成(69.1%)兒少認為政府在兒少相關政策上,沒有提供足夠且易理解的資訊提供,而在民主參與部分,則有六成六(66.2%)的兒少認為政府未提供兒少參與機會。
本調查於2017年9月12日至10月23日間實施問卷調查。以臺灣本島地區國中七、八、九年級、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為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總計回收有效樣本1,778份。
♥教室公民精神待啟蒙
兒少對熱門社會議題了解程度在及格邊緣;四成二不討論;三成二擔心表達意見被排擠
媒體、網路以及社群臉書每日傳遞大量的時事資訊,評論節目每天也會針對各種議題做深度解析,更不乏民眾即時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大人眼中的熱門社會議題,在孩子心目中是否也同等重要呢?這次調查挑選了9個長期以來或調查當時頗受社會大眾關注的議題,結果發現逾半數兒少們關心的議題依序是:「同性婚姻合法化(63.2%)」、「推動十二年國教制度(56.6%)」、「廢除死刑(51%)」、「安樂死合法化(50.7%)」,其餘五個議題則是未獲得過半數的兒少關心。而進一步詢問孩子對於該議題的了解度,以1~5分自評,得到的平均分數則是2.8分,只在及格邊緣。其中比較了解的議題有「同性婚姻合法化(3.34分)」、「推動十二年國教制度(3.17分)」,雖是比較了解,但也只是稍微超過了3分這個中間值。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從上述數據看來,孩子對於這些熱門議題可能只是略知一二,但對議題了解不深,只能做表淺的評論,無法詳全地表達自身觀點。
而針對孩子對於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來調查,發現雖有八成孩子(81%)自認為會關心社會議題,但還是有近二成(19%)兒少表示不太注意,且有約四成二(41.6%)的兒少不會主動與人討論,看來孩子還是無法將公民參與精神實踐於生活上,對於社會議題參與態度稍嫌被動消極。而進一步調查兒少是否具備尊重他人的態度,以及對環境友善與否的感受。有九成二的兒少自認為能理性接納他人的不同立場或看法,但是仍有三成二的兒少表示會擔心因表達意見受到他人的批評或排擠。九年級的加加就曾看過別班有同學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被另一立場的同學排擠,甚至事後在網路上言於嘲笑、抨擊,後來那同學就不再輕易表達自己的看法,顯示在孩子的世界裡表意氛圍還是不夠友善且包容。
♥數位原民用「鍵盤」關心社會議題
六成五兒少從網路找資料;二成五網路回文,獲取的議題資訊表面且難辨真偽
進一步瞭解八成會關注社會時事的兒少,都是用什麼方式參與社會議題,結果發現跟人討論(74.8%)、在網路找相關資料來看(64.8%)、在網路上發回文(25.5%)位居前三名,看來這群「數位原民」果然還是習慣以「鍵盤」的方式來關心社會的動向。至於願意採積極行動的兒少則寥寥無幾,只有約一成三(12.9%)兒少會以捐款的方式來關心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擔任志工的兒少約一成(9.8%),參與聯署(5.3%)以及實際走上街頭(2.3%)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現代兒少獲得相關資訊的管道前三名分別是電視新聞(91.4%)、社群網站(77.8%)、新聞網站(59.3%),遠高於傳統上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學校的老師(49%)和家長(48.1%);除此之外還包括報紙(43.5%)、搜尋引擎網站(38.6%)、通訊APP(33.8%)、政論節目(29.8%)、網路論壇&電子布告欄(22.4%),可以得知兒少十分依賴網路的資訊。兒福聯盟黃韻璇執行秘書強調,網路上的訊息像洪流一樣泛濫,除了不少訊息呈現偏頗甚至斷章取義,網路散布不實訊息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大人要過濾這些訊息品質都需要費些力氣,更別說是孩子要自行分辨真偽,因此更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來悉心監督孩子的閱讀訊息。高二的麻雀也認為雖然網路新聞時事資訊很多,但會擔心其真實性,也擔心立場是否中立,所以看到新聞都會抱持著保留態度,甚至多家比對,和師長一起討論。
♥小小公民之路多阻礙
四成父母不支持;七成兒少認為相關表意政策待改進,表意環境不友善!
參與關心是了解社會的重要歷程,對於兒少來說,其實「公民與社會」課本裡,就持續傳達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學校應該也有不少帶兒少學習的機會,然而為何還是有四成二兒少對社會上的重大議題被動不討論,也不想有積極的行動呢?調查發現家長的態度可能是關鍵,雖然多數家長會跟子女陪伴討論社會議題,但還是有四成(40.9%)的父母不支持子女關心社會時事或議題,其中52.4%覺得要以課業為重、其次是希望孩子長大後再去了解(43.8%),以及怕孩子遇到危險(40%),推斷可能父母擔心過度參與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專注度;也或許是擔心孩子不夠成熟,無法分辨錯誤觀念,抑或父母還保有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還是有三成一(31.2%)父母會要求孩子接受雙親的觀點,甚至有近兩成(19.1%)的父母曾經要求子女一同參加涉及社會議題的活動,且國中生比例較高中生來得高,在這樣的氛圍下討論,也難怪兒少會擔心自己和他人不同意見時會被批評。高一的小玉表示,曾聽過同學分享之前因為比較關心高中反課綱議題,就被他的爸媽關切,很擔心同學也走上街頭,影響了課業。黃韻璇執行秘書進一步說明,很多家長認為時事議題涉及層面廣且深,對於孩子來說難度太高,擔心孩子不易理解,甚至害怕孩子過於涉入,就此成為社運人士,但其實讓孩子關心社會議題重點不在討論出對錯,或者想出多有見的地看法,重要的是從討論過程中練習獨立思考,並在表達以及聆聽中學會尊重以及同理他人。
而從現有體制來看,兒少對於政府相關政策也有不少的意見,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七成(69.1%)的兒少認為政府在兒少相關政策上,沒有為兒少提供足夠且易理解的資訊。雖然政府有為孩子建置兒少版的議題時事網頁,但就內容來看僅是直接翻貼新聞稿內容,並未以更淺顯易懂的文字來呈現,也沒有特別針對近期熱議或較受關注的兒少政策,設置專屬區塊來加強說明與溝通。而在民主參與上,則有超過六成六(66.2)的兒少認為政府未提供兒少參與的機會,雖現在各地方政府多有設置兒少(諮詢)代表機制,但孩子依舊感受不到有參與政策的機會,箇中原因值得進一步去思考與檢討。
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兒少有權利參與討論公共事務,且享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我們呼籲包括家長、學校老師、政府各界都應共同努力,提供孩子多元而且充分的資訊,讓他們培養足夠的思辨能力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提供友善的環境和管道讓孩子發聲,我們相信這些想法和意見將會成為改變台灣未來的關鍵力量。
一、資訊的提供與識讀
在降低資訊取得與閱讀障礙的部分,政府在施政上,尤其是兒少相關政策,應主動提供適合兒少閱讀的資訊。同時也應透過監督或鼓勵措施,促使各大眾傳播媒介為兒少提供合宜的資訊。而父母、師長們則可在日常生活或課程安排中,陪伴引導兒少查找資料、協助閱讀並進行討論。同時,也鼓勵孩子多方查找,閱覽不同觀點的資訊,以避免陷入同溫層效應裡。
二、鼓勵多元思辨
多閱覽不同觀點的資訊,能讓孩子學習從不同角度來檢視同一事件,進而邏輯思索推演結論。思索出的結論可能與他人不同,因此在課堂上,可以藉由譬如正反論點的交流討論,引導立場不同的學生分享並尊重彼此觀點。而在家中當親子出現觀點分歧,建議父母不要採取強加或一味批評的作法,多傾聽、同理孩子的看法,以身教方式將多元包容精神潛移默化給子女。
三、營造模擬學習的環境
在家庭可藉由舉辦家庭會議,親子共同練習對家庭事務、跟孩子有關之事等議題的討論、形成共識與做出決定。而學校與政府層面,較務實的目標之一則是落實現有的各類兒少表意與參與機制,譬如校園民主/自治、政府設立的兒少代表等。在生活中營造實習的環境,讓孩子逐漸熟悉民主社會的運作,理解自由與責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