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為什麼不快樂?
你有多久沒有聽聽孩子的聲音了,你知道他們快樂嗎?滿意現在的生活嗎?兒盟於兒童節前夕公佈了一份2017年兒童福祉調查,結果發現在孩子的主觀感受中,若以100分計,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分數為78.8分,比起前一年調查(2015年)84.9分明顯退步許多,滿意自己生活的孩子正減少中,尤其是60分以下對生活不滿意的學童比例17.4%也相較2015年(13%)增加。再進一步與其他國家(HBSC)比較,荷蘭60分以上者佔92.3%,挪威和丹麥都有90%,就連國際平均也有87.5%,表現都優於台灣。少子化的今天,我們常說孩子是我們的親親寶貝,但卻有愈來愈多的孩子表示對生活不滿意,覺得自己現在生活是快樂的孩子正在減少中……。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說明2017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的重要發現,孩子的生活圈就是由家庭和學校生活組成,親子相處/家人陪伴時間持續退步、有煩惱不想跟爸媽說、非常喜歡上學的比例愈來愈少,再加上仍有些孩子感覺孤獨、不被了解等家庭、學校或是個人心理的問題,都直接反應在對於生活的不滿意上。
- 沒空一起吃晚餐、聊煩惱,父母親成為孩子的假性家人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情緒支持之一。那麼,台灣學童與爸爸媽媽是否有足夠的相處和聊天機會呢?調查發現,不到一半的孩子表示(47.1%)可以天天和爸媽一起同桌晚餐,遠低於HBSC等歐美國家親子每天共食的比例(59.5%)。一周和爸媽同桌吃飯在三天以下的比例達37.2%,也呈現逐年升高的比例(2012年的25.3%、2013年的32.9%、2014年的33.8%)。
缺乏親子相處,有煩惱當然也不想和爸媽說了,調查發現只有不到半數的孩子(47.7%)會將煩惱跟爸爸說,低於國際平均的73.5%,願意和媽媽說煩惱的比例略高,有68.4%,但也低於國際平均的86.5%。
- 非常喜歡上學退步最多,課後照顧亮紅燈
許多研究認為學童心理上的孤單感與其社交網絡有關,而學童主要的人際網絡通常在校園,因此本調查詢問孩子是否同意「同學友善且願意幫助自己」,結果認同者佔96.3%,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HBSC研究的平均69.5%。由此可見對台灣多數的孩子而言,同儕間的氛圍是友善與互助的。
然而,問到孩子是否喜歡上學,只有15.3%的學童「非常喜歡上學」,比2014年的調查26.3%退步許多,也低於挪威46.8%和荷蘭42.2%,甚至低於國際平均33.5%。不喜歡上學如果不是因為人際交往的困擾,過多或是無法令孩子感興趣的課業壓力或許是原因。
另外,課後生活的安排也令孩子感到困擾,有一半左右的孩子表示放學後很少有人可以指導學校的作業(49.6%),比兩年前多(2014調查是32.8%),可見課後照顧退步許多。
- 一成左右孩子仍感覺孤單,不被大人了解
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反應在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上。調查發現仍有一成以上的孩子「覺得這世界少了自己也沒有關係」(14.4%)或是「覺得孤單」(11.7%),甚至有一成「覺得周圍大人(含家人、老師等)不尊重我的意見」。
陳麗如執行長再次強調:孩子要的並不多,只是希望每天上學可以快樂的學習,回家之後可以和爸媽一起晚餐,功課不會找得到人問,心情不好了有人可以傾訴和安慰……兒童節前夕,兒盟也推出讓孩子生活幸福新配方:
擁抱+傾聽+陪伴+共享=天天快樂
每天記得擁抱孩子、專注傾聽孩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抽空陪伴孩子一起晚餐、一起寫功課、一起解決問題,並與孩子們共同創造與分享多元豐富的學習與生活經驗。長久以往,孩子們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愛,並且不斷累積豐富、快樂生活經驗,自然會喜歡、滿意每天的生活,感覺幸福,我們認為,這也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兒童節禮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