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是情、罵是愛?近半的孩子都曾遭遇父母的肢體或是言語暴力!
兒盟倡議
2016-11-09
家應該是孩子最溫暖的依靠?但來自至親的肢體、言語或是情緒暴力,即使是以愛為名,卻真實傷害著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影響孩子一輩子?台灣兒少在家庭中可能會遭遇什麼潛藏的暴力傷害呢?在即將到來的防止兒童受虐日、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盟再度發起了2016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公布了一份「2016年台灣兒少家庭生活中暴力對待情形調查報告」,結果發現近半的孩子都曾遭遇父母的肢體或是言語暴力:調查指出,1﹚身體暴力對待:近半的孩子(46%),曾經被父母親用「打」的方式管教過,甚至有近三成孩子(28.3%)被打傷,可見「出手體罰」的教養方式還是普遍存在一般家庭中,實在令人擔心有時父母情緒上來會打傷小孩甚至發生兒虐的狀況。2﹚言語暴力對待:近半兒少表示曾經被爸媽大聲叫罵過,甚至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孩子曾被爸媽用傷害自尊的方式辱罵過,總括下來約有一成三的兒少(12.8%)是長期處於家人的言語暴力中。除此之外,調查也發現,家長常對小孩言語暴力相待,就極有可能失控演變成打小孩,言語暴力下的小孩經常被家長打的比例,是全部兒少的4.4倍。3﹚情緒疏忽對待:除了看得到、聽得到的暴力之外,很難察覺卻可能令孩子難受許久的要算是父母的情緒疏忽了,有一成七(16.9%)的孩子遭遇到從未被稱讚過、覺得自己不被喜歡或是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的情況。值得留意的是,調查結果顯示:有一成的孩子感受到被爸媽當作出氣筒,雖然從家長角度認為打罵是因為要管教孩子、為孩子好,但孩子所接受到的訊息卻只是家長情緒的宣洩而已。

而BabyHome針對會員之線上問卷調查及投票話題,與兒盟調查結果也不謀而合。父母問卷發現,問卷調查中,有超過六成五(66.8%)的父母認為,當孩子行為不佳時,用打的更有管教效果。此外有超過半數(51.2%)的父母,曾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且有超過四成五(46.5%)的父母曾迫於旁人眼光而打罵孩子。尤其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候,兒童最容易成為遷怒的對象,問卷調查中發現,兩成(20.7%)的父母常覺得生活壓力很大情緒失控,而有超過一成(12.1%)的父母經常、總是遷怒於孩子。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去年橘絲帶兒保行動中,我們推出了一個【情緒怒罵 傷害孩子一輩子】的街頭實驗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childfirst/videos/10153096178676035/),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超過百萬人次的觀看,上千筆的留言,許多已經長大成人的網友們紛紛回想小時候爸媽的一句情緒怒罵對自己的傷害,即使過了很久還是很疼甚至影響一輩子,這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言語和情緒暴力的強大威力,尤其當這些暴力是來自最親近的父母親,更可能給孩子留下無法抹滅的傷害。我們這次調查也發現,除了語言暴力外,身體暴力以及情緒疏忽都會對兒少的身體、心理、以及親子關係造成傷害︰
1﹚身體的傷害,肢體暴力一失手變成兒虐︰
管教與管教過當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在這次調查顯示有近三成的孩子曾被責打成傷,而且兒少越常被打,就越容易發生被打受傷的情形。另外,根據衛福的統計,今年(2016年)上半年通報數為28250件,也就是今年上半年每天有約155位兒少因疑似受虐被通報。孩子比你想像的更脆弱,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讓自己一時的情緒失控,而「失手」成為自己或是孩子終身的遺憾。
2﹚心理的傷害,傷害孩子自尊感受甚至影響一輩子︰
此次調查發現:受到父母肢體暴力、言語暴力與情緒疏忽的兒少,其自尊的平均分數都比沒有這些情況的兒少為低。其中又以「遭受情緒疏忽的兒少」最為嚴重,有超過五成(53.3%)認為自己無用,遠高於全體兒少的平均值2倍;而「遭受言語暴力兒少」也有近五成(46.4%)認為自己無用。因此,即使身上沒有傷,但心理的傷卻是不容輕忽。
3﹚親子關係的傷害,強化孩子離家的念頭:
調查中,近一成(9.1%)的兒少表示,若有機會會想要離開自己的家庭,進一步發現,常遭受父母肢體暴力、言語暴力與情緒疏忽的兒少想離家的比例更高,「遭受父母言語暴力」有三成二的比例想要離家,而有「遭受父母情緒疏忽」的兒少更有三成三想要離家,顯示這樣的管教方式,不會讓孩子更聽話,而是把孩子推的離家庭越來越遠。
兒盟陳麗如執行長表示:家長的教養手段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回當你在情緒上,想要出手或是大吼大叫之前,建議父母可以練習深呼吸及換位思考,用理解的心與孩子保持誠摯的溝通,這樣才能達到「愛孩子」的本來教養目的,更能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記者會現場也邀請了BabyHome執行長何麗純、本身也是一位新手爸爸的知名導演盧建彰以及親職教養作家Choyce與樂爸進行網路直播分享溫柔教養的撇步,與兒盟一起號召:愛孩子零暴力
網路直播現況:https://goo.gl/a5Kl2d
溫柔教養三要三不原則:
1)要抱抱 不要打打:請記得無論什麼原因,都不要動手打孩子,因為對孩子來說,被打只是感受到恐懼,學習到以暴制暴,但卻很難從「打」中有真正的學習。愛是管教孩子的基礎,不要只有管教,也要記得抱抱孩子,讓他知道你愛他。
2)要聊聊 不要罵罵:每天記得多點時間與孩子聊天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與親密感,少點時間對孩子大聲吼叫,更切記要避免用情緒性的言語暴力來傷害孩子。孩子將在與你的溫柔互動中學習更多的尊重和意見表達。
3)多走走 不當宅宅:疏忽、冷淡的親子關係其實傷孩子最深,放下3C產品,與孩子走出戶外,與孩子創造多一點共同的親子記憶吧!這將是你們彼此之間最重要的關係資產,也是未來協助親子間面對和解決所有溝通問題的關鍵。
兒盟從2011年開始引進日本橘絲帶兒童保護月的概念,同步於每年11月發起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希望在這些不幸悲劇發生後,能痛定思痛,一同提升台灣民眾兒童保護意識,保護更多小生命。今年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已經邁入了第六個年頭,持續以「愛孩子,零暴力」為倡議的主軸,除了邀請知名導演盧建彰拍攝了一部「誰在霸凌你孩子?」公益短片之外,並號召了包括陶晶瑩、黃嘉千等名人分享了自己的零暴力教養秘訣,除此之外也在網路上發起了「愛孩子」連署行動,希望號召大家以溫柔教養取代情緒化的打罵教育,給孩子一個無暴力,充滿愛的成長空間。

2016愛孩子 零暴力 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
行動一:分享影片,喚醒民眾對兒童保護議題的重視
我們時常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受欺凌或委屈,然而很多時候,霸凌孩子最多的可能是我們自己。盧建彰執導的「誰在霸凌你孩子?」公益短片希望提醒我們,一句情緒性的言語,大聲地叫罵,在孩子心中都像是霸凌一樣可怕,都可能造成一輩子的陰影。
誰在霸凌你孩子? https://goo.gl/ydOpIJ
行動二:連署愛孩子承諾,實踐溫柔教養不打罵
很多時候,不打不罵是需要下定決心的。邀請大家連署愛孩子承諾書,請察覺各種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過當對待行為,不要讓自己不小心成為孩子的霸凌者,靜下心來一定有更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請一起實踐溫柔教養,陪伴孩子長大。
響應連署愛孩子:https://goo.gl/ISXPrB
行動三:11/12全家一起橘色野餐趣,宣示「愛孩子 零暴力」!
今年持續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野餐的形式推行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邀請到陶晶瑩擔任本年度的愛心大使,除了分享其教養理念之外,並將現場與親子一起進行千人大擁抱。除此之外,小朋友也可進行好玩又大放送的闖關活動,欣賞兒童劇團與救援小英雄波力表演喔!本周六,歡迎全家一起來宣示「愛孩子 零暴力」!
更多活動訊息:https://goo.gl/hIib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