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知道你吃下的是什麼嗎?
「一名國一少女身高160公分,體重超過80公斤,血糖、三酸甘油脂超標;體重逐年增加更出現嚴重氣喘,稍動一下就發作,幾乎無法上體育課,研判恐是肺功能受損......」
「二十三歲女每週吃三至四次鹽酥雞,發現罹患第四期末期大腸癌,壘球般大的腫瘤幾乎塞住腸道,癌細胞更蔓延到淋巴與肝臟,雖經開刀與化療,八個月後仍香消玉殞。」
食安危機四伏,多數家長、學校單位開始關心飲食,期盼孩子能安度食安風暴,擺脫可能罹病的陰影。但你知道嗎?這些危機因子其實就潛藏在孩子不經意吃下的加工食品、戒不掉的零食飲料中。兒盟今(21日)公布最新「2016年兒少飲食與食育現況報告」,抽絲剝繭出當前兒少飲食的三大問題:飲食習慣不良、飲食認知錯誤、飲食教育不足。關心兒童飲食健康,聯合利華旗下的食品品牌「康寶」今年第三度與兒盟共同提倡「健康寶貝333」守則,鼓勵爸媽多在家開伙,一起「愛餐餐營養絕配」,並與營養師共同設計營養均衡線上食譜。
兒盟執行祕書黃韻璇表示:「食安問題引發各界關注,就連小學生都能說出『塑化劑』專有名詞、對『頂新風波』侃侃而談,顯示飲食安全已是個全民議題,但這不代表我們從此與健康為伍。從本次調查中看來,健康與日常的飲食習慣、飲食教育息息相關,但對台灣兒少來說,飲食知識與選擇食物的能力仍是有待加強。」此份調查於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月8日期間,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調查國內各縣市(不含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縣市)之在學兒少,對象涵蓋國小五、六年級和國中七、八、九年級。總計發出187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77份,回收率為84.9%,在98.0%信心水準下,整體抽樣誤差控制在3.0%;其中國小佔63.4%,國中佔36.6%。
兒盟今(21日)公布最新「2016年兒少飲食與食育現況報告」,抽絲剝繭出當前兒少飲食的三大問題:飲食習慣不良、飲食認知錯誤、飲食教育不足。
- 扼殺了孩子健康的三大飲食問題:
- 飲食習慣不良,難以抵擋的零食誘惑
夏天來一杯冰奶茶清涼有勁,放學肚子餓來包餅乾或熱狗堡墊墊胃,是孩子常見的點心選擇,但當點心大口大口吃下肚,卻也吃掉了自己的健康。根據調查,每四名就有一名兒少(25.2%)周周吃「不適合兒童長期吃的食物」,其中包括高鈉、高脂肪的「零食餅乾」有過半(58.4%)孩子每週吃一次以上,二成九(29.3%)孩子每週還吃好幾次,空有熱量卻無營養價值,長期食用對孩子發育有害無益;食用「含糖飲料」的比例更是高得嚇人!近七成(68.0%)的孩子每週喝一次以上,每週喝好幾次的比例也高達四成四(44.2%)。黃韻璇執行秘書強調,攝取過多糖分除了易蛀牙、肥胖、增加代謝症候群機會,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的糖攝取量要少於總熱量的10%,甚至要低於5%」,但國內速食店的大杯可樂和孩子愛喝的珍奶的含糖量,都是一杯就破表。
而同樣高鈉、高熱量的速食,雖然僅約一成一(10.7%)的孩子每周吃一次,但油炸澱粉物產生出的「丙烯醯胺」,可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致癌物質,建議還是不吃為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早餐中吃的熱狗、培根等加工醃製肉品,這類食品在2015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但據統計,仍有超過三分之一(34.6%)孩子每週吃一次以上,甚至有一成一(11.3%)孩子則每週吃好幾次。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本次調查也發現國中孩子的飲食習慣比國小生還要差,顯示孩子培養好的飲食習慣應從小做起,因為長大改善的機會不高,還可能變本加厲!
- 飲食認知錯誤,影響孩子選擇食物的能力
造成錯誤的飲食習慣的原因,可能就來自對於飲食認知無知!這次調查中就發現有三成五(35.0%)兒少認不出常見的生鮮蔬菜,哪個是「青江菜、四季豆、花椰菜」,孩子可要想了好久才勉強答對。當問起哪些是加工食品,對孩子來說更像是個難解的數學題,有四成一(40.5%)兒少就無法正確分辨出加工食品與原形食品的不同,尤其是黑輪、魚板、雞塊等食品最讓孩子難以辨別。當孩子對「食品」和「食物」傻傻分不清楚,就無法把關自己吃下肚的東西,長久以往更可能「病從口入」,影響成長與發育。
孩子對入口的食物不了解,對外包裝的營養標示同樣也是「霧煞煞」,雖有六成(60.1%)兒少表示買東西前他們總是或經常會注意外包裝的「營養標示」、五成八(58.1%)兒少會注意「成分標示」、四成九(49.1%)兒少會因為看了標示或成分而決定要不要買;另外也有四成四(43.7%)兒少瞭解自己一天大約可攝取多少熱量。但在實際測試下,有一半以上(53.6%)的孩子,看不懂產品外包裝上成分含量的多寡;也有六成七(66.6%)孩子被分裝的熱量標示誤導,看不出真正的熱量是多少。
兒盟執行祕書黃韻璇進一步說明:「兒童往往是糖果、零食、含糖飲料等垃圾食物的行銷和促銷對象,政府應要能確保兒童飲食健康,協助孩子正確辨識營養標示,提高孩子購買時的警覺與理解。而市面上的加工肉品,為了讓食物更好看、更好吃、能放得更久,往往加進多種化學添加物和額外的鹽、糖、油,不但熱量較高,加工後營養素也易流失。因此購買時應優先選擇「食物」,例如應該以生鮮肉類取代香腸、臘肉,以免吃到了味道,卻沒吃進足夠的營養。」
飲食大哉問,考考家長與孩子們對營養標示的了解。
- 飲食教育不足,孩子食安防護網有漏洞
為人父母者常擔心孩子吃得飽不飽,但你知道孩子吃得好不好,吃得健不健康嗎?本次調查以家庭食育和親子間的互動為出發點,希望瞭解孩子是否有認識食物、食物營養價值以及烹煮食物的相關經驗。結果發現,雖然大部分家長(71.8%)會要求孩子的飲食,叮嚀要少喝飲料、多吃青菜;但只有五成七(57.4%)家長會和孩子討論三餐內容,一成七(17.1%)家長甚至從來沒和孩子討論過。另外,也有六成多(66.1%)的孩子表示家長很少或從未帶他們去買菜、認識食材;近半數孩子也表示家長很少或從未跟他們說食物的營養價值(47.7%),或是提醒買東西時要注意外包裝的標示與成分(44.1%),顯示孩子生活中的飲食教育其實並不足夠。除此之外也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孩子(21.7%)表示從未下過廚房,只當一個飯來張口的小吃客。
- 缺乏食育的孩子,不良飲食習慣、錯誤飲食認知的比例也高!
孩子的行為攸關認知觀念,我們發現缺乏食育的孩子,有不良飲食習慣的比例較高、有錯誤飲食認知的比例也比較高。從「飲食習慣」來看,當孩子缺乏來自家庭的飲食教育時,他們有近三成(27.5%)每週都吃一至數次的洋芋片、甜甜圈、含糖飲料等「不適合兒童長期吃的食物」;相較於獲得充足飲食教育的孩子,他們常吃的比例約為二成(20.1%)。而在「飲食認知」上也是如此,當孩子缺乏家庭的飲食教育時,他們飲食認知錯誤的比例同樣近三成(27.5%);相較於獲得充足飲食教育的孩子,他們飲食認知的表現較佳,錯誤的比例僅一成七(16.7%),可明顯看出,食育正是可讓孩子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關鍵點。
所謂的「食育」,指的是了解食物生產的過程,認識真正的食物,以及選擇健康的食物。隨著這幾年來食安問題日趨嚴重,「食育」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尤其學校和家庭中的生活食育佔了很重要的一環。食育其實不需要刻意,在用餐或下廚的時間,父母都可以抓住時間跟孩子機會教育,讓孩子從正確的飲食認知開始,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更進而從小鍛鍊健康的體質,過健康的生活
- 郁方擊退食安靠親子「食」光,共食、食育雙管齊下!
說到如何抵擋食安風暴,育有三個寶貝的愛心大使郁方分享:「我覺得少外食是首要條件,食材的新鮮度與製作過程也要關心,沒事就會親自去市場買菜並為家人下廚,除此之外我覺得餐桌上的機會教育也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吃下肚的營養,偶爾讓孩子進廚房幫幫忙也是個好方法!」郁方強調孩子的健康不只靠大人,孩子也要有均衡飲食的觀念,畢竟孩子自己擇食的機會很多,若沒從平時生活習慣培養起,孩子還是很容易選擇沒營養的食物。郁方與兩位寶貝兒子Bryan、Max現場更一起煮了營養滿分的咖哩雞飯以及高麗菜,從下鍋、炒鍋、擺盤,每一步驟孩子都做得有模有樣,郁方驕傲的說有空就會讓小朋友一起做,小兒子Max更說最喜歡和媽媽一起煮飯,吃媽媽的飯有幸福的感覺!
郁方與兩位寶貝兒子Bryan、Max現場煮了營養滿分的咖哩雞飯以及高麗菜,令人食指大動!
小兒子Max最喜歡和媽媽一起煮飯也愛吃媽媽煮的飯。吃完媽媽的咖哩飯後,開心樂陶陶!
- 拯救餐桌,從【健康寶貝333守則】做起!
食育對兒少的健康非常重要,尤其目前台灣平均四個學生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認識每天吃了什麼東西,學習如何吃得營養均衡將是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兒盟建議今天起就可以全家一起討論明日的菜單,甚至可以一起外出挑選喜愛的食材,為孩子的飲食均衡觀念打下良好的基礎,藉由共廚、共食時光也能了解孩子飲食狀況,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
連三年與兒盟一同關心兒少營養均衡的康寶,今年也依舊守在愛孩子的岡位上,呼籲更多家長一同關心孩子的營養均衡,一起響應「健康寶貝333」守則-「一週3天在家吃飯,3菜1湯營養均衡,30分鐘親子食育。」為了鼓勵家長們持續落實「健康寶貝333」守則,康寶特別與營養師程涵宇合作設計營養食譜,只要進入【愛餐餐營養絕配】的網站就能夠快速找到輕鬆做出美味營養料理的食譜提案,讓孩子餐餐都營養均衡。另外,兒盟於四月中旬也會在粉絲團上發起「愛餐餐營養絕配」活動,邀請家長上傳和寶貝的美好共廚或共食的照片,並tag #「愛餐餐營養絕配」,就有機會得到大獎!號召民眾一同關心兒少「食育」!
康寶(左一)、兒盟(左二)、郁方呼籲家長、孩子一起來做健康寶貝333。一週三天在家煮飯,30分鐘親子食育,3菜一湯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