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除夕夜,哪裡團圓都為難!
發稿日期:105年2月1日
不到一個禮拜就過年了,美味年夜飯、家人團聚、拜年兼旅遊等過年行程,卻未必是每個小孩都期待的,像是離婚或分居家庭的小孩,過年團圓反而是令他們煩惱的場合…。兒福聯盟昨日(1日)公布的「2016離婚/分居家庭子女心聲調查報告」發現,在離婚或分居家庭中,有四成三(43.3%)的孩子不喜歡親友在過年或長假時問東問西(像是問與小孩同住父/母的感情狀況、怎麼把你養得這麼瘦啊!等等)、二成二(21.9%)的孩子覺得無法依自己的意願去哪個家。也有二成(20.3%)的小孩煩惱離婚或分居的家長過年「碰面又吵架」。本該是殷殷期盼的新年過節,但對這群孩子來說卻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節日。
父母離婚/分居,三成孩子處於高度痛苦中
離婚/分居家庭子女不單單會在農曆新年時刻遇到煩惱,當父母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孩子可能就天天置身於「兩難」的處境裡。然而,對於身陷衝突中的父母來說,孩子面對的難題卻不見得是他們最關心的。統計近十年來兒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之諮詢[1]資料發現,家長諮詢離婚相關問題時,比例最高的前幾名依序為「如何順利離婚」 (41%)、如何爭取孩子的監護權 (36.7%)等;而與孩子照顧相關的事項,如︰親職合作(16.1%),比例卻相對地低很多。兒盟執行長陳麗如說明,處於婚姻衝突中的父母常常因為陷在自身的困境和情緒中,因而忽略了孩子面對的痛苦。孩子除了可能得適應父母一方的離開外,有時可能還要夾在水火不容的父母間當三明治,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常是成人們難以想像的。根據調查,「針對爸媽離婚/分居這件事」的痛苦指數,結果發現有三成(29.4%)孩子覺得高度痛苦(7~10分);值得留意的是,其中有一成六(16%)孩子的痛苦指數為10分,達極度痛苦的程度。
究竟哪些因素讓孩子如此痛苦?
離婚/分居家庭的孩子所面對的四大痛苦來源︰
「我是孩子,不是你們的出氣筒」
五成八孩子因為爸媽變得「容易生氣,打我或罵我」而感到高度痛苦
在爸媽離婚/分居時,約一成(10.3%)孩子的父母變得「容易生氣,打我或罵我」,而其中有五成八(57.9%)孩子覺得「高度痛苦」(痛苦指數7分以上),是所有孩子中最為痛苦的一群。當父母的重大情緒壓力事件,擴及於孩子身上,使得孩子較以往更容易挨打受罵,對孩子的痛苦指數是最為直接的影響。
「爸爸說,媽媽是不負責任的人,所以她也不要我了」
五成孩子因為「爸媽會在我面前批評對方」而感到高度痛苦
據統計,父母離婚/分居時,有四成四(43.7%)孩子的家長會吵架、打架;有時候,孩子也有可能被牽扯進雙方的戰場,據統計,約有二成六(26.0%)孩子的家長會在他們面前批評另一方,其中,有五成(50%)孩子覺得「高度痛苦」。對孩子來說,父母雙方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附者,不論是哪一方被批評,對孩子來說都是沉重而困擾的一件事。
「我好想爸爸,可是媽媽說如果愛她就不能見爸爸」
三成八孩子因為很少見到不同住的爸爸或媽媽而感到高度痛苦
檢視父母離婚/分居後的關係,有一半以上(55.4%)的關係是負向的「敵對、不聯絡」(54.2%)的狀態,這也連帶使得部分孩子很少見到爸爸或媽媽,比例達三成八(37.8%),而在這些「很少見到爸爸或媽媽」的孩子中,有三成八(38.4%)孩子覺得「高度痛苦」。孩子「很少見到爸爸或媽媽」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父母雙方衝突嚴重,同住父/母常阻擾另一方的探視;與孩子同住的父/母將孩子帶到較遠的地方居住,另一方若要安排探視需要更多時間精力;未同住父/母另有新生活,缺少探視孩子的意願等。然而,不論原因為何,很少看到其中一方,是造成孩子痛苦指數升高的因素之一。陳麗如執行長表示,父母離異後,很多孩子可能會覺得關心變少、玩樂變少、見到父母的時間也變少,有些孩子甚至被迫長大,要學習照顧自己。因此離婚後,父母雙方的合作就顯得相當重要,為孩子的照顧相互支援,如共同分擔生活、教育費用,一方無暇照顧子女時接手照顧等,讓孩子持續擁有父母雙方的愛。
「我就是個麻煩,甚至是沒人要的小孩」
三成九孩子因為「沒有跟爸爸同住、也沒有跟媽媽同住」而覺得高度痛苦
實務中發現,不少家長在極力爭取獲得監護權後,卻因需兼顧工作或生活而無法與孩子同住,將孩子交給祖父母、外祖父母甚或其他親友照顧;但在本次調查中發現,有三成九「沒有跟爸爸同住、也沒有跟媽媽同住」的孩子感到「高度痛苦」。陳麗如執行長說明,如果爸媽離婚/分居後,孩子又沒辦法由爸媽親自照顧,就像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的,這群「沒有跟爸爸同住、也沒有跟媽媽同住」的孩子相較其他爸媽離婚/分居的孩子們有更強烈的被遺棄感,近三成的孩子(29.7%)覺得「自己像沒人要的小孩」,這比例比起可以與爸爸或媽媽同住的孩子高出許多。
記者會現場,兒盟邀請到兩名已成年的子女代表,分享父母在他們國小時期離婚後,他們的生活轉變及心路歷程,黃同學表示當初面對父母離婚,曾一度感到憤怒,或者對父親不諒解,所幸母親時常開導他,告訴他離婚是父母之間的事,他仍擁有及需要一個父親,並和他維持互動及關係,在母親的開導與溝通下,他放下對父親的不諒解,也和父親及父親那邊的親戚保持良好的關係,也因此黃同學認為父母離異,並未對他的人生造成太負面的影響。然而陳小姐的處境卻有所不同,她談到儘管母親願意讓她與父親見面,但在複雜的心情及諸多顧忌下,仍會為此對她表達不滿情緒,母女間也因此頻增摩擦,令她深感壓力,她認為,父母離婚難免會有情緒,需要先花一些時間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釐清,先照顧好自己後才有辦法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陪伴孩子一同度過這樣的轉變。
兒盟更邀請到愛心大使徐曉晰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她寶貴的想法與建議。徐曉晰表示她小時候也曾遭遇父母離異,所以她既身為離婚家長,也同時能體會離婚家庭子女的心情,她認為離婚這件事本身並不會傷害到孩子,真正影響孩子的,是離婚後父母的態度,若父母雙方交惡,互相批評、仇視,那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適當的身教,建議父母雙方要把孩子放在優先考量的位置,思考如何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調整與決定。而平時常在粉絲頁回答網友許多離婚相關問題的徐曉晰也表示,離婚後難免會有情緒或困擾,其實適時地去尋求協助或諮詢,是一件很有幫助的事,像是兒盟提供免費的「爸媽Call-in教養專線」,就是很棒的資源,且千萬要尋求較理性且正確的諮詢管道,才能真正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兒盟呼籲︰不遷怒、不批評、不卸責和要探視
兒盟提出呼籲,希望離婚/分居的父母應重視孩子的感受,除了不遷怒孩子,也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方外,取得監護權的一方,更應負起親自照顧孩子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不要中斷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們在父母離婚/分居後,仍能持續保有雙方的愛。
- 愛護孩子不遷怒︰家長要能向外尋求各種支持系統與紓壓管道,不要讓孩子承擔爸媽的情緒壓力;也要能準備好緩和忍耐的態度,面對孩子情緒上的不適應與挑戰。
- 尊重對方不批評︰避免在子女面前衝突,在子女面前說對方的不是,也不要刻意讓孩子感受到你不喜歡他跟另一方聯繫。更不要讓孩子夾在衝突的中間,讓孩子兩邊都難以做人,甚至要做爸媽的「傳聲筒」、「包青天」。
- 親自照顧不卸責︰在爭取孩子監護權時不要流於意氣之爭,而要評估自身能力是否能親自照顧孩子;平心靜氣地一起想想,哪一種照顧安排方式才是真正對孩子最好的。
- 探視關心不間斷︰不論孩子跟誰同住,都很希望能繼續見到爸爸或媽媽;因此建議雙方能抱著開放的態度,針對如何探視、何時探視等細節,能在事前妥善討論。倘若家庭有暴力議題,目前也有些單位有提供陪同探視的服務,讓孩子能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下進行會面。
陳麗如執行長表示,這次兒盟也提供了「離婚/分居父母自我檢測清單(點我下載)」,讓正面臨離婚/分居難題的爸媽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會造成孩子的煩惱或負擔,提醒父母不要無意識的把大人的負面情緒與壓力,加諸在孩子的身上。另外,兒福聯盟提供許多離婚相關的諮詢資源,期盼分擔離婚/分居家長們的煩惱,如有問題需要諮詢或請求協助,皆可撥打兒福聯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我想要,幫幫您),週一~週五14-17時」或至離婚協議商談服務網站http://www.goodbye.org.tw/了解更多資訊。另也有離婚親職資源與告知相關手冊供民眾索取或下載,請上
離婚親職資源手冊下載>> http://goo.gl/ioMkz6
離婚告知手冊下載>> http://goo.gl/jwft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