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報告] 2014年台灣兒童家庭幸福感調查
2014年4月4日
每年四月四日,是我國的兒童節,也是一年中特別專屬於孩子的節日。兒童節的訂定,是希望提醒社會大眾以兒童為出發點,一同關注孩子們的權益與保障,並共同承諾讓孩子們在更友善、幸福的環境中,健康且快樂的長大。今年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盟)特別關注孩子所處的「家庭」,家是孩子一天當中待最久的地方,也是人格養成與發展最重要的場域。
為瞭解台灣兒童的家庭幸福感,兒盟於2013年底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調查國內十九個縣市的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總計發出1966份問卷,回收1653份,回收率為84%,在98%信心水準下,整體抽樣誤差控制在3%。調查結果如下:
家庭氣氛:79分
親子互動:76分
個人感受:85分
家庭幸福感 現況分析:
家庭幸福感由三大面向組成,分別為家庭氣氛、親子互動及個人感受。 在這三大類評比項目中,以孩子的個人感受分數最高(85分),家庭氣氛居中(79分),親子互動的分數墊底(76分),表現最差。
1.家庭氣氛79分 表現平平:
― 68.8 % 覺得家裡氣氛很和樂
― 73.6 % 覺得家人之間很親近
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感覺,它是不是一個讓孩子覺得溫暖又和樂的地方?根據本次調查,孩子自評的家庭氣氛項目包括:家人間有高興或得意的事是否會彼此分享慶祝、家人間的關係是不是都很冷淡、以及家裡有沒有人會關心我等,總共七個項目,整體得分為79分。
其中表現較好的項目為:在家中會有人關心我(93.4 %)以及不會覺得家人間的關係很冷淡(95.3 %)兩項;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對於家中的氣氛,抱持相當正面的看法。
然而仍需注意的是,雖然部分指標有不錯的表現,不過進一步分析也可以看出,仍有不少家庭很少全家一起從事休閒活動(44.1%),或是就算家人發生了開心的事,也不太會一起分享慶祝(37.2%)。
家庭對孩子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它除了是避風港,也應該是個讓孩子覺得能夠親近的地方。因此持續培養家人與家人間,相互分享、慶祝的習慣、以及相互支持的氛圍,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家庭功課。
2.親子互動76分 表現最差:
― 46.7 % 家人不常一起聊天
― 16.6 % 家長幾乎一整週都無法陪孩子吃晚餐
現代的忙碌爸媽陪伴孩子時間少,親子互動的機會也變得更少。本次孩子自評的親子互動項目包括:爸媽會不會因為忙工作而沒時間陪我、會不會覺得跟爸媽講話壓力很大、以及家裡有沒有人肯好好聽我講話等,共九個項目,整體得分為76分,在家庭幸福感的三大面向中表現最差。
孩子放學回家後,需要爸媽陪伴與分享生活新鮮事;爸媽也可藉著孩子晚上在家的時間,增進親子間的互動。然而據調查,在親子相處的部分,三成三(32.8%)孩子一周有一半的時間無法跟家長一起吃晚餐,甚至有一成七(16.6%)幾乎一整週都沒有、一成六(16.1%)家長總是或經常因為忙工作而沒有時間陪孩子。
親子溝通的部分則更為嚴重,四成五(45.3%)孩子表示家人不太會一起討論事情、甚至近半數(46.7%)孩子覺得家人不常一起聊天,不會說自己最近發生的事。
3.個人感受比往年進步,但憂鬱的孩子仍超過一成
孩子的個人感受分數為85分,與2013年(83分)相比較為進步,顯示有較多孩子滿意現在的生活(85.1%),而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生活的孩子,也佔了將近半數(49.2%)。
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天性樂觀,對於自己的生活都抱持正面的態度,也能夠樂觀的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不過仍須注意的是,覺得憂鬱的孩子,所佔比例仍超過一成。有部分的孩子並不覺得快樂,甚至對生活出現了非常負面的情緒,像是覺得自己很孤單(12.4%)或是覺得這個世界少了自己也沒有關係(15.0%)。
小小年紀的孩子就出現如此憂鬱情緒,是一項警訊,提醒師長們多觀察留意,並適時給予協助。
親子互動差 引爆家庭衝突:
「家務」與「網路使用」,成為衝突導火線
若與往年相較,親子互動明顯有退步,探究原因可能是缺乏良性互動,以及一些導致親子的衝突與紛爭的事件影響。這些衝突在家中可區分為兩大類,分別涉及了家中的「公領域」和孩子的「私領域」。
在公領域的部份,主要起因於家務上的衝突,有四成五(45.0%)孩子表示曾經因為不想做家事,或家事做不好,而被家裡大人責罵。本來可以一起付出、共同完成增進親子互動的家務,卻變成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至於孩子的私人領域-網路使用,也同樣是衝突導火線。共有超過三分之一(35.6%)兒少都曾因為關於上網的事,而和自己的家人吵架。 近來更是發生一起國中生因網路線被母親拔掉,而與母親爭吵,最後發生肢體衝突的離譜事件。
此外,約有一成(10.2%)孩子表示自己在家中常常莫名其妙被罵,二成二(21.5%)孩子則是覺得父母管教太嚴格。
可以看出,孩子其實不見得能夠理解父母管教的原則與道理,而這可能源自於家長並未與孩子妥善溝通或說明,並且建立明確具體的家庭規範所致。建議不論是在家務參與或是孩子的網路使用上,都應與孩子充分討論說明後再做約定。
親子一起做家事,最幸福:
常做家事、父母帶著一起做家事的孩子,家庭幸福感最高
家務,是每個家庭每一天都會面臨的事,根據兒盟調查,自己常做家事以及家人經常帶著他們一起做家事的孩子,家庭幸福感較高。
很少或從未做家事的孩子,僅5.3%覺得家裡氣氛很好、一成一(11.1%)覺得家人間的互動佳,以及一成九(19.2%)個人感受佳。相較於各方面家事每週都會做1~2次以上,並且會自己主動去做的孩子,二成三覺得(23.10%)家裡氣氛很好、三成四(33.8%)覺得家人間的互動佳,並且超過一半(53.1%)孩子個人感受佳。
很少或從未做家事的孩子 | 主動且經常做家事的孩子 | |
個人感受 | 19.2% | 53.1% |
覺得家人間的互動佳 | 11.1% | 33.8% |
覺得家裡氣氛很好 | 5.3% | 23.1% |
家長帶著耐心,以教導和親身示範的方式與孩子一同進行家務,並鼓勵孩子參與家務,除了能增加親子互動、減少衝突,還能讓孩子感受幸福、更加快樂。
兒盟的呼籲:
親子一同做家事,分享網路生活,讓家人一起感受幸福
做家事、上網不該是親子衝突的導火線,維護一個乾淨又舒適的家,是全家人的事,需要家人一起幫忙;而孩子如何正確、安全使用網路,更是需要家長把關。有鑑於此,兒盟發起兩大行動:
*「做家事•最幸福」行動
兒盟發起「做家事•最幸福」行動,設計兒童家事表供民眾索取,讓家長知道孩子的發展能力,以及可以請孩子協助做什麼樣的家事;此外,亦同步募集教導孩子做家事的妙方與照片。
*兒童節園遊會,
在4月4日兒童節我們舉辦園遊會,邀請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快樂做家事,讓親子更親近!此外,現場亦設計網路安全攤位,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網路安全的重要,也讓家長了解現有的網路監護軟體,以及安裝前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