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 2012年家長醫療習慣及態度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
時節即將邁入冬天,流感流行的季節也悄悄靠近,小小孩的家長們無不風聲鶴唳,深怕家中寶貝會在這一波流行中「中鏢」!今年大批出生的「龍子、龍女們」更將度過人生中第一個冬天,爸爸媽媽們的醫療知識是否足夠因應了呢?
兒福聯盟為實際瞭解家長平常帶孩子就醫的醫療習慣、態度及對流感的概念,調查發現國內家長面對孩子生病時,會有不正確的醫療習慣及缺乏認知,於2012年7月18日至9月30日,針對12歲以下孩子的家長進行調查,採取網路問卷及立意取樣之調查方法,總計回收1,122份有效問券。於昨日公佈「2012年家長醫療習慣及態度調查報告」,結果發現,高達九成家長對流感有危機意識,卻僅有一成民眾對流感具備基本認知;逾半家長並不知道有兒童專用藥劑或主動詢問醫師開立……。少子化下的寶貝子女們,真的受到比較嚴密的保護?
記者會現場,除了公布數據與現況,也邀請到三對親子檔、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邱南昌醫師進行座談分享。爸爸媽媽們,快來聽聽平常做的對不對!
孩子生病大哉問?台灣兒童就醫「四不一沒有」的現象
不良習慣一:一片空白看醫生?
就醫前近兩成(17.7%)父母不會紀錄孩子病況、四成二(41.8%)不懂得先安撫孩子的情緒、逾半家長(54.3%)並不知道有兒童專用藥劑或主動詢問醫師開立
年幼的孩子不像大人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病情,若家長平時能養成習慣先記錄或觀察孩子的病狀,能確保醫師能對症下藥,降低誤診的風險。孩子若正在服藥或換醫師看診,也建議家長攜帶孩子的藥袋,將有助於醫師了解孩子的病歷及服藥情形。此外,在就醫前,若大人也能給予適當的安撫,不用威嚇的語氣嚇唬孩子,近兩成(19.7%)家長平時會用看醫生或打針嚇唬孩子,導致他們對看病心生恐懼,一進診所就哭鬧不停!容易造成孩子過度緊張拒醫。
仍有一成六(16.0%)的家長會直接選擇對應的科別就診而非小兒科,事實上,18歲以下的小孩就醫建議都應優先選擇兒科,畢竟成人與孩子發病症狀不盡相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小兒科醫師較其他專科醫師更能對孩子的病況做全面性的評估,確保孩童就醫安全。此外,調查發現有三成(30.0%)家長並不知道有兒童專用藥劑,另外24.3%的家長從未主動詢問醫師開立。成人用藥若磨粉或調液劑給兒童服用,藥味重難入口,用藥量也不易掌握,兒童專用藥劑專為兒童調配,在成份、口感與用量上都較符合孩童的需求,建議家長可主動詢問醫師,讓孩子用藥更安心。
不良習慣二:過度醫療太緊張?
五成(53.6%)家長無論孩子什麼病狀都先跑大醫院、近七成(67.6%)曾同時帶小孩看好幾個醫師
進一步探究孩子生病時家長的反應,發現國內父母普遍有過度醫療的現象,家長表示曾經不管孩子生什麼病,都堅持先跑大醫院,其實一般感冒在自家附近的診所都可以處理,大醫院光要掛號看病都很耗時,容易延誤治療,加上人來人往讓感染風險倍增,大人小孩都須謹慎。
調查也發現,有高達七成父母曾同時帶孩子諮詢不同醫師,認為聽取多方意見對孩子有幫助,豈料不僅浪費醫療資源,更造成孩子重複就醫或用藥的風險。此外,有三成七(37.3%)的家長也坦言若孩子病一週未好轉,就會立即換醫師,往往忽略許多疾病都需要一定的療程與時間,按時服藥與回診,遵循醫師的建議好好休息才是讓身體康復的關鍵,千萬別讓孩子疲於奔波、適得其反。
不良習慣三:喜歡自己當醫生?
逾七成(73.1%)家長習慣從網路獲取醫療資訊、六成(60.9%)曾擅自更改醫囑用藥方式、二成六(26.9%)曾自行購藥或用剩藥給孩子服用!
兒盟調查發現,家長普遍對醫療知識的錯誤觀念,部份原因可歸咎於獲取資訊的管道及來源,根據統計顯示,家長獲取育兒醫療資訊管道前三名依序是網路資訊(73.1%)、報章雜誌書籍(61.1%)以及和朋友分享(44.0%),明顯高於能提供正確醫藥知識的健兒門診(33.5%)或是一般門診(25.0%)。但許多偏差觀念亦來自網路,千萬不能完全採信。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達六成家長曾擅自更改醫囑用藥方式,容易造成細菌產生抗藥性,建議家長務必尋求醫生指示與建議。
另外,家長有時也自己當起醫生,自行判斷要給孩子吃什麼藥!根據兒盟發現,有一成五(14.9%)的家長表示曾自行購藥給孩子服用、一成二(12.0%)曾拿家人用剩的藥物給孩子服用。國人愛吃藥已成習性的現象,竟然也發生在孩子身上,有近兩成(19.2%)家長普遍存在「小孩生病就應該吃藥」的迷思。此外,部份家長可能因為是新手父母,多半會聽信長輩的意見,使用一些傳統療法或偏方,例如吃香灰或喝麻油等,這些都是缺乏醫學根據,也難以判斷其效用,建議父母仍要透過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才能確保孩子的就醫安全。
不良習慣四:吃補當吃藥?
四分之一(25.2%)家長誤認保健食品具有療效、四成五(45.0%)的孩子竟將保健食品當糖吃,家長縱容卻對孩子的健康帶來隱憂!
市面上保健食品琳瑯滿目,許多商品也都標榜具有特殊療效,然而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規定,保健食品為有保健功效的食品,而非藥品,並無治療、矯正疾病的功效,但兒盟卻發現有四分之一家長誤認保健食品具有療效,高達七成三(72.9%)家長曾有購買保健食品給孩子吃的經驗、亦有20.4%的孩子總是或經常食用,其中益生菌、維他命及鈣片都深受家長喜愛。
此外也發現45.0%家長坦言孩子曾因保健食品或藥品好吃而吵著要吃,其中更有近一成(9.6%)的孩子經常有這樣的要求,許多保健食品和藥品都會加入微酸微甜的水果風味,以方便孩子服用,但兒盟提醒,父母千萬別把健康食品讓孩子當糖果吃,如此反而對孩子的健康造成負擔。
沒有對流感的正確認知?
高達九成(90.3%)家長對流感有危機意識,卻僅有一成四(13.8%)民眾對流感具備基本認知,宣導與教育有待加強!
11月即將邁入流感疫情的高峰期,政府、學校及相關單位無不嚴正以待,希望能將流感肆虐的傷害降到最低。但根據兒盟調查發現,多數民眾仍對流感霧煞煞!有四成二(42.0%)家長不知道秋冬為流感旺季、近七成(69.5%)不清楚流感與感冒的差別、甚至有一成一(11.2%)家長不知道流感疫苗須要每年施打才有效。另外,仍有四成二(41.9%)父母對孩子接種流感疫苗持保留態度,主要擔心副作用(64.5%)或是不安全(41.5%),甚至覺得沒必要(33.3%),顯見政府單位的宣導與教育仍有待加強。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治療孩子的疾病,家長的參與很重要,原本活蹦亂跳的孩子一旦生病了,他們無法表達身體的不適或痛楚,只能靠家長的細心觀察與陪伴,並在就醫的選擇上做足功課,進而確保孩子的就醫品質與安全。此外,任何藥品或食品過量都不好,家長一定要有基本的健康常識,莫過於心急而迫使孩子吞食各類藥品或保健食品,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威脅。」
馬偕小兒感染科邱南昌醫師呼籲孩子就醫要注意的事項 呼籲給孩子五星級的健康醫療環境
兒盟也提出五大呼籲,希望能號召家長、政府及相關單位攜手打造五星級的醫療環境,還給孩子一個健康又快樂的童年:
★ 健康飲食 勤運動
★ 預防流感 多宣導
★ 正確就醫 看兒科
★ 遵從醫囑 不著急
★ 小心偏方 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