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群組熱議中 | 「媽,我是不是很笨?」考試後孩子這樣問我
(((家長群組裡)))
A媽:各位早〜想請教一下,你們家孩子補習補到幾點?我女兒每天九點多才回家,回來還要寫作業到半夜⋯⋯
B媽:我們家也是!昨天兒子數學考不好,整個人崩潰大哭說「我再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看了好心疼😢
C爸:唉,現在課業壓力真的太大了。我女兒說班上同學都在比誰補比較多科,她也吵著要加補,但我看她已經累到不行了⋯⋯
D媽:就是啊!而且他們還要準備會考、學測,壓力一直來。我兒子前陣子跟我說「媽,我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
A媽:天啊⋯⋯他們壓力這麼大,我們做父母的到底該怎麼幫他們?該繼續逼還是該放手?
【家長內心小劇場】
每到考試季,家裡的氣氛就像籠罩著一層烏雲。孩子從早到晚被考試、測驗、模擬考追著跑,你看著他們疲憊的臉龐,心裡既心疼又焦慮。
晚上十點,孩子的房間還燈火通明。你端了杯牛奶進去,看到他趴在書桌上,眼神呆滯地盯著參考書。「還有多少?要不要先睡?」你小心翼翼地問。孩子抬起頭,眼眶泛紅:「媽,我真的好累⋯⋯可是明天要考試,我還有兩個單元沒讀完。」你想說「那就早點睡,身體比較重要」,但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萬一明天考不好,孩子會不會更挫折?
更讓你焦慮的是,你發現孩子開始跟自己比較,跟同學比較,跟那些「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考不好?」「某某某都不用補習也考得比我好⋯⋯」「我是不是很笨?」聽到這些話,你的心像被揪著一樣痛。你想告訴他「成績不代表一切」,但在這個升學至上的環境裡,這句話連你自己都不太有信心。
補習班一家接著一家補,假日也排滿了課程。你知道孩子需要休息,可是看到其他家長都這樣做,你也不敢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每次看到孩子拖著疲憊的身軀去補習,回家還要趕學校作業,睡眠時間越來越少,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你開始懷疑:我們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最近孩子開始出現「不想上學」的念頭,甚至說出「覺得自己很沒用」這種話。你開始害怕——這還只是正常的課業壓力嗎?還是孩子已經承受不住了?身為家長,在成績與孩子的心理健康之間,我們到底該怎麼拿捏?

【專家教教我】
你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根據兒福聯盟《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課業壓力正是壓垮孩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中,高達57.7%表示困擾源自課業壓力,這是所有壓力來源中比例最高的。除此之外,還有同儕壓力(56.6%)、家庭壓力(48.7%)等多重壓力交織。當這些壓力疊加,孩子的身心就會亮起紅燈。
調查顯示,近四成(37%)的青少年正面臨情緒困擾,其中近兩成(17.7%)達到中重度,已需要心理健康專業協助。課業壓力不只影響心理,更直接衝擊孩子的生理健康。調查指出,近半數青少年有睡眠不足(47.9%)、作息紊亂(46.6%)的問題,睡眠不足又會影響學習表現,形成惡性循環。
然而,最令人擔憂的是,有39.1%的青少年表示若遭遇心理健康困擾,他們不會向任何人傾訴。學生代表孟孟指出,許多學生因擔心被貼上「脆弱」或「矯情」等負面標籤而不敢求助:「身體上的感冒或受傷能輕易獲得同情與關懷,但心理上的困擾卻常被視為想太多或搏取注意。」
兒盟呼籲家長,首先要提升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避免因偏見造成二度傷害。當孩子表達壓力或情緒困擾時,不要說「想太多」、「抗壓性太差」,這會讓孩子更不敢求助。身體上的感冒能獲得關懷,心理上的困擾同樣需要被認真看待。
其次,家長需要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支持。調查顯示,青少年求助時首選同學或朋友,其次才是爸媽,凸顯親師支持的關鍵角色。讓孩子知道,不管考得好不好,家永遠是他的避風港。營造一個去汙名、能安心傾訴的家庭環境,比追求完美成績更重要。

【餐桌話題小本本】
🔸實際行動可以這樣做:
- 重新檢視補習安排 ─ 不是補越多越好,讓孩子有足夠的休息與消化時間更重要
- 建立合理的作息 ─ 與孩子約定「最晚幾點一定要睡覺」,睡眠不足會影響學習效率與情緒
- 創造無壓力的相處時光 ─ 每週安排固定時間,不談課業、不談成績,單純陪伴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 認識身心調適假 ─ 高中生有身心調適假的權利,當孩子真的需要喘息時,支持他們適時使用
🔸家長自我提醒:
- 調整對成績的期待 ─ 問問自己: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來自孩子的能力,還是來自我們的焦慮?
- 不要放大課業的重要性 ─ 避免讓孩子覺得「考不好=人生失敗」,成績不是衡量孩子唯一的標準
- 消除心理健康的汙名 ─ 當孩子表達壓力大、心情不好時,不要說「想太多」、「抗壓性太差」,這會讓孩子更不敢說
- 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 ─ 讓孩子知道,不管考得好不好,家永遠是他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