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報告] 2012年台灣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
虛擬的霸凌,真實的傷害!
2012年台灣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
霸凌(bully)問題這幾年在社會大眾與政府部門的重視,並提出了具體的反霸凌措施後,已逐漸顯現出一些成效,根據兒盟調查,去年國小四、五、六年級霸凌比率已由一成降至7.1%,但我們也發現尚有一種「網路霸凌」類型,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而且不易透過教育系統來解 決,需要進一步關注。
兒盟選在開學時刻,公佈最新的台灣校園網路霸凌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約三成左右的孩子曾經在網路上看過暴力霸凌的影片、近四成(37%)的孩子也曾經在網路上看過大家辱罵或攻擊人,孩子的網路世界已充斥暴力的負面訊息。此外,四成的孩子曾在一些批評人的文章,按過讚或是回覆留言,隱然已成為網路的霸凌者,甚至有近兩成(18.1%)的孩子曾經做過匿名在網路上批評或是罵人、2.5%孩子曾經傳過色情圖片,4.5%匿名po一些假的訊息等違法行為!
孩子成為網路霸凌者其實都不是有意的,而是因為網路認知的錯誤。調查中發現,有一成三的小小網路使用者認為網路上是匿名的別人查不到他,如此讓他們容易失去社會控制成為霸凌加害者;也有兩成三孩子認為人肉搜索很有趣可以維護正義,而忽略可能因此傷害無辜第三者。也有一成二的孩子在網路上曾經有受害經驗,其中最常在「線上遊戲的對話窗」被霸凌,其次為「聊天室」與社交網站「臉書」;這些被網路霸凌的孩子,逾半數(57.7%)覺得很生氣、四成六覺得很難過,甚至有一成二孩子會因此有輕生念頭…。問到孩子遇到網路霸凌的處理方式,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的孩子表示他們逛的網站有些沒有管理員可協助,且逾半數孩子自陳問題投訴後沒有獲得解決。
根據調查,一般孩子有33.3%平日上網超過兩小時,但這群小小網路使用者就有六成四(63.9%)超過兩小時,假日甚至有兩成上網超過八小時。這些高度依賴網路的孩子普遍上網時間較長,而且四成(40.8%)覺得網路世界比真實世界有趣,近三成的孩子網友比現實世界的還多,上網已是他們生活的重心,情感依附的重要來源,可能也是逃避現實挫折的唯一出口,倘若在網路上遭受攻擊,又找不到求助的管道,後果不堪設想,國外有許\多因霸凌而輕生的孩子,多數是受到網路霸凌的迫害。
記者會現場,兒盟特別邀請了三位有網路經驗的國小及國中學生,與王育敏立委、臺灣淘米客服部周欣怡組長對談,除了討論孩子的網路霸凌認知和經驗外,更設定多種情境來考驗孩子對網路霸凌可能涉及哪些法規,以及如何防範。兒盟更提出「反網路霸凌六要守則」,希望透過加強網站管理者責任、提升兒少網路安全認知以及成立網霸糾察小尖兵等多管齊下,把霸凌趕出孩子的網路世界,為孩子營造粉紅友善網路空間。
◆ 虛擬的霸凌,真實的傷害
兒福聯盟說明召開此次記者會的主要原因:孩子身處資訊爆炸的環境,能以快速、多元且便利的管道來交友、聊天、玩遊戲,但在隱匿性高又缺乏規範的網路世界裡,孩子也很容易成為虛擬世界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加上學童使用手機普及,手機照相、錄影、行動上網的功\能更給了學童可以隨時錄、隨時照、隨時上傳的工具,也給了他們可以快速、廣泛散佈照片、影片的機會,更可能增加網路霸凌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因此如何對網路霸凌多一點了解,並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已是這一階段反校園霸凌、為孩子營造友善環境的重要工作。
為了深度了解網路霸凌的現況問題,兒盟與台灣淘米、小蕃薯合作,針對這群18歲以下小小網路使用者進行調查,調查於2012年1月3日至1月12日進行於網路滾雪球施測,收集1,777份問卷,扣掉無效問卷(超過18歲與不足10歲)後,總計1,539份有效問卷。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別為56.5%、 43.5%,10~12歲佔53.5%、13~15歲38.6%、16~18歲為7.9%,遍及全省22個縣市。調查結果如下:
◆ 網路霸凌,無所不在
超過三成接觸過暴力霸凌的影片或語言、四成孩子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
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孩子很容易接觸到許\多霸凌的訊息。約三成左右的孩子曾經在網路上看過暴力霸凌的影片。另外,近四成(37%)的孩子也曾經在網路上看過大家圍剿、辱罵、攻擊人。孩子長時間處在這些負面字眼、影像的環境中,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近兩成(18.1%)的孩子曾經匿名在網路上批評或是罵人,另外四成的孩子曾經在一些批評人的文章上,按過讚或是回覆留言,這些其實都是助長網路霸凌的行為。值得留意的是,2.5%孩子曾經傳過色情圖片、4.5%曾經為了整人,匿名po一些假的訊息(如:假援交、假徵友、假照片),前者已經違反《兒少法》,後者可能違反《刑法》誹謗或公然侮辱罪,都已算是違法行為了。
孩子成為網路霸凌者其實都不是有意的,而是因為網路認知的錯誤,調查中發現,有一成三的小小網路使用者認為網路上是匿名的,別人查不到他,在這種「去抑制化效應」以及匿名性特質影響下,讓他們容易失去社會控制成為霸凌加害者。另外,也有兩成三孩子認為人肉搜索很有趣可以維護正義,但忽略可能導致無辜第三者受害,孩子們的網路安全意識亟待加強改善。
◆ 手機隨拍隨傳,助長網路霸凌
超過三成三會用手機拍同學或老師出糗
手機隨手照、隨時傳的資訊傳送模式更成了網路霸凌新管道,兒盟的全國性調查發現,33.3%學童會用手機拍同學或老師的出糗、丟臉照片,42.8%會把手機拍下的照片給別人看,或傳到網路上,會以手機散播影像資訊的比率不算太低。隨著國內學童使用手機功\能的多樣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手機成為學童網路霸凌新工具的風險正在逐步增加當中!
現在很多學生因為「好玩」,拍攝自己或別人一些難堪或被欺負的畫面,並且上傳到像youtube的影音網站,卻沒想到原本單純拍攝、上傳的動作,可能被不停複製、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造成不可想像的殺傷力。這類網路誘陷(cyberbaiting)的霸凌行為,意味著衝動的學生獲得力量強大的新工具,卻沒有學到如何正確看待和使用這些科技。
◆ 生氣、害怕、想自殺,求助無門的網路霸凌受害者
逾半網霸受害者很生氣、一成二網想自殺、僅兩成會尋求積極解決途徑
調查發現,網路上有受害經驗的孩子約一成二,其中最常在「線上遊戲的對話窗」遭受攻擊,其次為「聊天室」與社交網站「臉書」,這些都是孩子們很常出沒的虛擬世界,卻沒有任何把關與保護的機制,令人擔心。
當孩子在網路上被欺負時,近六成(57.7%)感到非常生氣、四成六(46.7%)會感到很難過,也難怪多數孩子會選擇直接嗆回去 (43.4%),或是消極躲起來不再上那個網站(23.1%),還有孩子什麼都不敢做(16.5%),或是把電腦關起來(11%);甚至一成二甚至因此出現輕生念頭。其中僅兩成的孩子會尋求比較正確積極的解決途徑,如跟網站管理員反應(25.8%)或是告訴爸媽(20.9%)、老師(9.9%)。
進一步瞭解孩子在網路上被攻擊時,有沒有管理者可以投訴,調查發現僅有兩成左右(22.5%)受害者上的網站都有管理員,其他近八成左右都會遇到網站沒有管理員造成他們投訴無門的狀況,甚至有16.5%表示完全無人管理。即使投訴之後也不代表問題可以獲得解決,逾半數(52%)沒有解決被網路霸凌的問題,甚至有5.3%反而問題更加嚴重。
一般孩子有33.3%平日上網超過兩小時,但這群小小網路使用者就有六成四(63.9%)超過兩小時,假日甚至有兩成上網超過八小時。這些高度依賴網路的孩子普遍上網時間較長,而且四成(40.8%)覺得網路世界比真實世界有趣,近三成的孩子網友比現實世界的還多,上網已是他們生活的重心,情感依附的重要來源,可能也是逃避現實挫折的唯一出口,倘若在網路上遭受攻擊,又找不到任何求助管道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國外有許\多因霸凌而輕生的孩子,多數是受到網路霸凌的迫害,值得進一步關注。
◆ 網路是真實世界的縮影
實體世界中,孩子人際互動與社交技巧不佳也會反映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調查發現在現實世界被霸凌的孩子,也會在網路上被大家霸凌,可能因為其不佳的人格特質與社交技巧就算化成文字也容易得罪人,且網路互動缺乏面對面與基本的認識,更容易產生誤解,讓這些現實被霸凌的孩子也有很高的比例被網路霸凌,是一般孩子(9.2%)的3.7倍。
此外,調查發現被霸凌的孩子經常會做出一些網路霸凌的行為,如:匿名批評人、PO假訊息整人等,意謂這些真實生活被霸凌的孩子也常成為網路加害者,推測可能是已習慣這樣攻擊性的人際互動方式,或是希望在網路上宣洩自己在真實生活上遇到的挫折。
◆反網路霸凌六要守則,打造粉紅友善網路空間
進一步詢問這群小小網路使用者認為解決網路霸凌的方法為何,排名第一的是制定相關法律(63.9%)、其次為加強學生對網路安全的認識(50.3%)、加重網路管理著的責任(36.3%)、找網路警察(33.2%)等,都有超過三成以上的孩子認同。
王育敏董事表示:「國外的研究發現,防治霸凌必須包含積極的行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大家有處理問題的意願,實體的霸凌如此,網路霸凌亦然。包括網路業者、政府部門、學校師長和家長甚至孩子本身缺一不可,兒盟提出反網路霸凌六要守則,希望為孩子打造粉紅友善網路空間:
網站管理者「要監督 要管理」
老師、家長「要宣導 要告知」
學生 「要自律 要檢舉」
◆網路霸凌投訴管道
兒童福利聯盟「哎喲喂呀兒童專線服務」0800-003-123。
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的「WIN網路單e窗口」,www.win.org.tw。
台灣展翅協會web885諮詢熱線,http://www.web547.org.tw/
內政部警察署刑事警察局線上信箱,http://www.cib.gov.tw/mail/Mail_Report.aspx。
教育部防制霸凌專區,https://csrc.edu.tw/bully/message_lis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