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群組熱議中︱半夜偷滑手機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A媽:我兒子整天滑手機,講話愛理不理,結果什麼都跟網友說
B爸:我兒子是什麼事情都問AI!但AI不是有可能亂回嗎?
C媽:很多學生功課還直接丟給AI寫,我真的要昏倒〜〜〜
D媽:我還聽說女兒班上有私密照被亂傳!沉迷網路真的很危險⋯⋯
A媽:就是說啊!之前沒收他手機,還氣到一個禮拜不跟我說話⋯⋯
【家長內心小劇場】
看著孩子埋頭滑手機的背影,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心情?明明想關心,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想要管教,又怕破壞親子關係。
「他到底在看什麼?」這是許多家長心中的疑問。社群媒體對孩子來說就像另一個世界,那裡有同學、有話題、有歸屬感,但也潛藏著我們看不見的風險。每當新聞報導青少年網路霸凌、不當影像外流時,我們心中的擔憂就更深一層。
更讓人困惑的是AI時代的來臨。孩子們輕鬆地和AI對話,請它幫忙寫作業、聊天解悶,甚至尋求人生建議。作為家長,我們一方面驚嘆科技進步,另一方面卻擔心:這樣真的好嗎?AI提供的資訊都正確嗎?孩子會不會過度依賴,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要怎麼保護他,又不讓他覺得我不信任他?」這或許是每個現代家長都在思考的難題。我們不想成為孩子眼中的「古板家長」,但面對快速變遷的數位世界,我們確實感到力不從心。
看著孩子熟練地操作各種APP,我們既驕傲又不安。驕傲的是他們適應力強,不安的是我們似乎跟不上他們的腳步。但或許,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科技的掌握程度,而是我們願意學習、願意陪伴的那份心意。
【專家教教我】
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台灣青少年每日使用社群媒體的比例高達84.6%,其中13.6%已出現成癮症狀,常有「因使用社群忽略其他活動」、「用社群逃避負面情緒」等行為。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孩子對社群媒體的依賴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更令人擔憂的是,調查發現8.7%的學生表示自己或同學曾外流個人性影像,比例較前年增加近七成。而社群媒體成癮的孩子,外流性影像的機率竟比一般學生高出5倍!這說明過度使用社群媒體不只是時間管理問題,更可能讓孩子陷入更大的風險。
在AI使用方面,雖然近八成學生都用過生成式AI,卻有高達六成未必會查證資訊真偽,40%的孩子從未避免上傳個資。更關鍵的是,只有31.5%的學生曾與家長討論AI使用風險,52%曾與老師討論。
面對這些挑戰,專家建議家長實踐「AI教育五要」: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要互動,鼓勵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要查驗AI內容的正確性;要檢視隱私設定與資料蒐集情況;要質疑AI產出的內容,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調查也發現,當家長和老師與孩子討論數位風險時,能顯著提升孩子使用網路時的謹慎程度。這告訴我們,適當的引導和對話,遠比禁止或忽視來得有效。關鍵是要建立信任的溝通環境,讓孩子願意分享他們的數位生活。
【餐桌話題小本本】
- 建立上網規則: 和孩子一起討論並制定上網時間與規範,例如「睡前一小時不滑手機」、「吃飯時不使用電子產品」等。
- 陪伴孩子查證資訊: 當孩子使用AI或在網路上找到資訊時,可以一起動手查證,例如「這個資料來自哪裡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原出處好不好?」
- 談談隱私保護: 可以問孩子:「你在網路上會不會放自己的照片?放自己的照片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藉此開啟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的對話。
- 聊聊網路交友: 和孩子聊聊他們在網路上的朋友,可以問:「你有認識的網友嗎?你會怎麼判斷網友是好人還是壞人?」讓孩子意識到網路世界的潛在風險。
- 引導批判性思考: 當孩子展示AI的產出時,可以問:「如果什麼都問AI會發生什麼事?AI一定是對的嗎?」來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