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日記】第4章. 細水長流的關懷陪伴
偏鄉生活是怎樣的呢?除了好山好水,還有許多破損老舊的屋舍、少少的工作機會(大部份是務農或臨時雜工)、上了年紀拖著輕重不同的病痛工作或守著家而無法就業的長輩、有責任感又很努力,卻賺不到應有報酬來養活一家人的家長、還有因各種理由而無法照顧孩子的父母……,這些你在市區就覺得很辛苦的窘狀,在偏鄉地區因資源少與連結不易,而更加辛苦。
小芳的爸爸渾身病痛,連站都站不直,卻每天堅持撐著疼痛的身軀接送孩子上下學,孩子們也很乖巧懂事,承受簡陋的生活環境與餐食,像是有時得洗冷水澡或日復一日地吃著大鍋菜,他們都不喊苦。還有已經辛勞大半輩子的凱凱的祖母,總拖著佝僂身軀撿拾資源回收與做清潔工,只為了把孫子女拉拔長大,全家人的晚餐則是孩子前一天從學校包回來的營養午餐。小花媽媽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放學後將孩子接到工作地方,讓孩子在簡陋的折疊桌上寫作業、玩耍,累了就倒在椅子上依偎休息。
從工作中,我看到每個家庭獨一無二的樣貌,這些弱勢家庭掉入社會福利層層的承接網之前,也都曾經嘗試著再努力看看,然而人定未必能勝天,因種種不利因子交雜,常常需要有人拉一把,這個拉一把,不見得是物資的提供與滿足。
記得曾聽其他慈善團體的志工夥伴分享,他們在需要房屋修繕的案家,清理出十多包賑濟但已遭蟲噬成粉的白米,又或者是數十個愛心捐贈卻未拆封又泛黃的枕頭與棉被,覺得可惜與難過。
我不禁思考,弱勢家庭需要的真的只是物質的滿足嗎?
有時候弱勢家庭需要物資的協助,只要提供剛剛好的數量就足夠,需要的是細水長流幫助而非如暴雨式的資源轟炸,有時他們需要的是被看見與傾聽,看見他們努力不懈的辛勞、看見他們在艱困的情況下,仍不放棄的韌性和最單純的想望,然後陪伴他們逐漸產生自我肯定,一點一點地改善,讓這個家庭有茁壯的力氣繼續走下去。這些是我進入偏鄉家庭後,花很多力氣在做的事,因為這樣才是對一個家庭,以及這片屋簷下的每個人最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