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少瘋玩App交朋友 小心深陷危機
正值漫漫長假,酷熱的天氣中,窩在冷氣房中上網滑手機成為現代兒少假期日常。你家孩子也正迷「網」中嗎?除了玩遊戲打發時間、自拍分享生活心情外,上網交朋友也成為孩子們上網最常做的事情之一,而除了一般的社交平台之外,推陳出新的各式交友App也更成為孩子們方便使用的交友管道。兒盟今天(23日)公布的「2018年兒少交友App調查暨網路交友離家現況報告」發現,有高達八成六(85.8%)學童曾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較四年前增加32.7%;其中有近四成的兒少(37.7%)曾使用交友App。然而,虛擬的交友App龍蛇雜處,透過未經把關過的交友危機四伏,涉世未深的孩子已具備能力可以抵擋這些危險嗎?我們從調查中進一步發現,孩子使用交友App恐陷三大危機:「一、個資揭露無所謂」,調查發現一成(10.3%)使用者在註冊時不隱藏個資,其中容易揭露的個資有年齡(43.9%)、社群或LINE帳號(41.3%)、真實姓名(33.9%)等,甚或是告知網友自家住址(5.4%)。「二、網友要求無極限」,調查發現有使用App的兒少中,有超過一成曾遇過網友要求單獨外出(11.8%)或是情侶交往(13.4%),甚至要求提供裸露照片或影片(6.0%),或是「去旅館」或「當砲友」等「限制級」的要求,實在令人擔心單純的孩子們能否能抵擋這些恐怖螢幕情人的誘惑。「三、單獨外出無畏懼」,有超過四分之一孩子表示有結交陌生「成年」網友(25.3%),甚至有近兩成孩子(18.8%)曾單獨赴約,大膽行徑令人捏一把冷汗。交友App使用者背景複雜,其中使用者多以18-25歲的成年男性,且高達88.9%會與網友相約見面,若孩子沒有危機意識,讓自己陷入危機,後果恐不堪設想。
(在交友APP上容易遇到奇怪要求)
◆網路離家個案攀升,離家兒少投靠陌生網友
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隨著交友App的興起,孩子透過App更容易認識陌生網友,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與家人和人際關係不佳或衝突,就會更沈迷於和陌生網友互動,尋求陌生網友的慰藉和依賴,也就更容易受到網友的各式誘惑,衍生更複雜的網路離家問題。兒盟失蹤中心分析近10年 533位兒少離家個案發現,光是兒少網路離家案件就占兩成四(24.2%),而且逐年攀升。此外,在尋獲的孩子當中,發現網路離家的孩子中有四成六(45.5%)是跨縣市尋獲,顯見在網友的「收留」下,孩子們離家更遠也更難尋找了。令人憂心的不只如此,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在離家後曾被網友軟禁、控制行動,或者被迫發生性行為以交換食宿;而為了討生活,有些孩子甚至會從事車手、偷竊……等工作,一不小心就會涉入違法的事件中。當網路安全的相關新聞、案件年齡越見降低時,家長、業者是否有提供適當的關心與防護機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
「2018年兒少交友App調查暨網路交友離家現況報告」於2017年12月5日至12月28日針對台灣本島各縣市12~17歲之學童進行分層多階層叢集抽樣調查,總計回收1889份有效問卷,其中53.7%為男生、46.3%為女生; 49.1%為國中生、50.9%為高中生。本研究所指"交友App",其主要功能為「交友」,提供平台讓使用者認識陌生網友,但不包含FB、IG、LINE。
◆不知道危險的兒少
高達八成五曾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近四成(37.7%)兒少曾使用交友App
孩子缺乏危機意識,陷入三大危機: 個資揭露無所謂、網友要求無極限、單獨外出無畏懼
網路交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已屢見不鮮,有高達八成六(85.8%)學童表示曾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較四年前的兒盟調查增加了三成以上(32.7%),等於每五位就有超過四位孩子曾認識陌生網友。加上現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使得孩子交友管道更多元了,研究顯示有37.7%的兒少曾使用交友App,平均每三位兒少就至少有一位使用過。而使用過交友App的兒少,三成四(33.9%)平均每天使用超過半小時,使用超過三小時的也有13.3%,顯示使用交友App聊天、社交已是兒少相當重要的社交休閒活動。進一步調查發現,女生多於男生,年齡越低的孩子花在交友App的時間越多。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使用交友App的兒少中,有超過半數(53.6%)認為使用交友App認識朋友比在現實世界還容易。使用交友App雖然可以拓展交友圈或增加生活樂趣,但對身心發展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在動動手指陌生人一秒變朋友同時,是否也增加了許多風險呢?
進一步深入分析孩子使用交友App之情形,發現使用有三大危機:危機一、個資揭露無所謂。調查發現一成(10.3%)App使用者在註冊時不隱藏個資,進一步分析曾揭露過的個資中,發現使用App者揭露各項個資的比例都明顯高出許多,揭露程度最高依序為年齡43.9%、社群或LINE帳號41.3%、真實姓名33.9%,反觀沒有使用App的兒少在此三項皆不到兩成,更讓人擔心的是,使用交友App兒少竟有5.4%曾告知網友住家地址,已讓自己陷入險境而不自知,可見兒少在個資自我防護意識仍有待加強。危機二、網友要求無極限。進一步比較各交友平台之網友對兒少曾提出的不當要求,發現有使用App的兒少明顯高出許多,前三項分別為情侶交往(13.4%)、單獨外出(11.8%)甚至要求提供裸露照片或影片(6.0%),除此之外,還有兒少遇到網友直接提出「去旅館」或「當砲友」的明顯違法要求,反觀未使用者分別為1.9%、2.1%及0.6%,足以顯示其落差,可見交友App網友組成較為複雜,兒少並不適合使用這樣的軟體。危機三、單獨外出無畏懼。根據研究顯示,有使用過交友App的兒少18.8%曾與陌生網友單獨外出,相較於無使用交友App者僅6.6%,高出近兩倍的差距,甚至4.3%有使用交友App的兒少與網友單獨外出超過四次。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交友App研究顯示,其實交友App的使用者多以男性、年齡18-25歲比例較高,且高達88.9%會與網友相約見面,也難怪本次調查發現25.3%使用交友App的兒少認識陌生成年網友的比例,明顯較未使用者(9.8%)高。小小年紀的兒少涉世未深,透過交友App認識這麼多陌生成年人,甚至與陌生網友單獨外出,令人不禁替這些孩子們的安全捏把冷汗。
記者會現場,將升大二的胡同學表示,「高中時因為課業壓力大,因此想從交友APP上找女網友聊天紓壓,卻遇到偽裝女性網友的男網友,對方不僅時常追問自己隱私,甚至還追蹤到自己的IG帳號」曾同學也說在高二時,也因為好奇嘗試使用交友APP,在APP上常常被詢問居住地、性別、年齡等個資,也收到過網友傳送不雅照片,被積極邀約出來見面等等。目前高二的王同學則表示,聽聞朋友分享過使用交友APP的經驗,有被要求過交換裸照,約單獨見面,讓他覺得這樣的平台,沒有一個很好的機制把關使用者,因此在使用上很容易遇到危機,所以不會想下載使用。
(左起曾同學、胡同學、王同學分享高中使用交友APP的特殊經驗)
桂祥晟律師也提醒,陌生網友在交友APP誘拐個資的目的,還是為了要將兒少邀出來見面,兒少在使用APP應留意個資安全,不要輕易透露詳細資料。並且目前國內並無相關法律可以管制兒少使用交友APP,若兒少遇到危機要追求法律途徑的協助,大多是已發生傷害的事實,因此兒少還是必須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兒福聯盟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許慶玲組長也表示,家長平時也應多關心孩子的社交情形,也多留意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並且可以主動與孩子討論使用網路的注意事項,像是不全盤相信網友說的話、絕不將私密照與人交換或上傳網路。許組長也叮嚀家長平時可以多了解孩子有興趣的內容,關心孩子生活。
◆不溝通的家長
近七成父母不知道孩子使用App交友,年齡越大隔閡越大。
進一步探究家長在孩子的網路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令人意外的是,根據調查顯示,使用App軟體父母知道且會討論僅佔14.3%,父母不知道或知道不討論高達69.4%,且調查指出隨著兒少年齡越大,家長越不了解孩子使用App的狀況,顯見面對這群網路原住民」的社交需求,多數家長還沒有或不知該如何面對或做好親子溝通的準備。調查也顯示超過八成(81.2%)的家長會管制兒少使用網路的時間,管制網路使用時間雖可讓孩子減少跟網友接觸及避免網路成癮,但一味採取防堵法成效相當有限,甚至可能衍生更複雜的親子衝突,不如與孩子共同討論使用App以及網路安全,才是關鍵。
◆不設防的業者
虛設不認證的年齡規範、流於表面的檢舉機制、GPS位置曝露問題亟需改善。
有鑑於交友App的兒少使用者,在接觸網友、單獨碰面、使用時間的問題皆較非交友App使用者嚴重,因此參考兒少調查結果以及網路下載量排名,選擇前10大交友App調查其驗證機制、註冊方式、年齡與不當內容檢舉方式、以及使用者所在位置資訊揭露實際調查觀察分析,發現三大問題。一、虛設的年齡規範:孩子適合使用交友App嗎?相較於日本明文規範18歲以下兒少不得使用交友App,台灣社會似乎開放許多?前10大交友App中,有3個標榜可供滿13歲之未成年兒少使用,其中一家業者甚至規定只要年滿10歲即可使用;即便有規定使用年齡,仍有6家註冊時無任何年齡驗證機制,部分App甚至只需串連其他平台(如Facebook或GOOGLE帳號)或僅以手機簡訊驗證就可輕鬆登入,年齡規範形同虛設。然而,雖有2家業者規定13至17歲須由家長或監護人陪同使用,但實際使用並無其條文相關之驗證方式。此外檢視相關隱私權政策,十家當中有六家業者隱私權政策未有具體年齡規範或僅提供英文介面。二、流於表面的檢舉機制:進一步檢視交友App的檢舉機制,其中1家業者無檢舉機制,有檢舉機制的9家業者中,有4家雖有檢舉功能,但在檢舉項目中,並無針對年齡的檢舉項目,這也表示近半業者對年齡限制僅止於片面文字規範,審核或檢舉制度並沒有與其併行,顯見未重視兒少應受保護的權利。三、兒少位置的曝露危機:藉由智慧型手機興起而出現的交友App,兒少因為智慧型手機的GPS定位而透露出所在位置,而相對提高與陌生網友接觸便利性進而增加危險性。實測交友App後,前10大App中有3家會揭露兒少交友App使用者所在位置,發現其中一家業者會標示兒少所在城市,此三家業者都會完整顯示使用者彼此間的距離公里數,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其中一家業者甚至會在地圖上顯示使用者定位位置,不肖使用者不需經由兒少提供資料便能直接前往兒少所在位置,嚴重威脅兒少人身安全。
◆兒盟呼籲
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兒少透過網路認識朋友的方式已行之有年,日新月異的科技轉變,使得網路交友不再只能透過電腦才能互相認識,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讓兒少有更多認識陌生網友的機會,卻也讓兒少更易陷入不自知的險境中;而網路離家的問題更引人關切,實在需要大人們擔負更多把關的責任,家長多一點的陪伴、隨時關心孩子的網路交友行為,或許就能減少憾事發生。綜觀交友App發現其年齡審核機制及相關檢舉制度薄弱,因此兒盟呼籲政府及業者的防範、家長的關心及兒少的自覺,共織符合兒少使用的網路新天地:
政府要把關
日本法條「交友網站管制法」明訂,18歲以下兒少不得使用具有網路交友功能之網站及軟體(包含交友App),並要求家長在辦理智慧型手機時,須向電信業者表明其使用者為未滿18歲之兒少,從業者端鎖定手機使用權限,避免兒少接觸不當內容或誤用未符合規範之程式;反觀台灣政府,不僅未有相關防範措施,甚是針對App軟體全無法條規範及相關罰則,兒少的網路使用環境岌岌可危。呼籲政府針對App軟體應設立管理及監督機制,並透過法規以公權力介入,讓兒少在使用App軟體時能有更多防護及保障。
業者要自律
在交友App實測發現業者無論在年齡驗證、審核或是檢舉制度仍有很大的加強空間,前十大軟體中僅有一家業者有實質認證,導致兒少進入門檻低,甚至不少是未滿13歲的兒少使用,業者應落實年齡驗證、檢舉機制,並提高使用年齡限制,以確實做好兒少防護工作,防止兒少因網路使用陷入危機。
兒少要自保
兒少在網路交友時應當要注意自身安全,例如要保護個人資料,如:姓名、地址、學校等;也不要同意軟體可任意定位目前的所在地,以避免被有心人士跟蹤或接觸;不隨意分享自己的私密、裸露照片給網友或與網友交換,以避免日後被網友散佈或控制;最重要的是不要單獨外出與網友碰面,可以找親人或同學一同前往,並且告知可信任的大人會面位置及時間等資訊。
家長要關注
智慧型手機儼然是現今世代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當兒少使用網路時,家長要多加注意孩子的使用狀況,適時與孩子討論並了解其接觸的對象,在孩子有任何疑慮及突發狀況從旁協助,讓孩子在茫茫的網路世界多一層保護。家長也要宣導網路安全注意事項,並告知孩子若網路交友遇到任何危險,立即向警方(110)求救。失蹤中心也呼籲家長若遇到任何失蹤離家相關問題,請立即求助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失蹤諮詢專線0800-049880。
(所有貴賓一起呼籲交友APP危機多,兒少保護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