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台灣兒童生活失落事件檢視與分析
「一名高一少年因與母親爭吵後想不開,站在自家樓頂欄杆外意圖跳樓,警消獲報趕往現場,還一度找出談判專家,後消防隊員趁少年情緒稍緩,飛撲將少年拉回…」2016/4/30聯合新聞
「一名醫大生因追求學妹遭拒,遷怒並勒死擄獲學妹芳心的同學,還企圖假造火災意外來脫罪,事後傳簡訊給學妹示愛但未獲回應後,疑因心灰意冷和畏罪,在犯案三天後自殺…」2015/09/15蘋果日報
孩子的世界似乎沒有我們想像的無憂無慮?根據兒盟檢視過去一年[1],國內因為失落事件而「自殺、自傷或傷人」的新聞案件,發現見報的重大案件至少就有101件,而其中13件當事人為兒少,平均下來每個月至少就有1件。孩子面對生命中的重大失落時,如果無法好好處理負面情緒,比如說悲傷、憂鬱、生氣或憤怒等等情緒,常常會造成孩子和周遭大人無法彌補的遺憾。
孩子生活中充滿各種失落
近五成孩子近期曾經歷關係失落,比例最高
八成會傷心、難過,非常想哭
兒盟執行長陳麗如說明長期以來從事生命教育,陪著孩子一起面對生命或是生活中大大小小失落事件的服務經驗:兒盟自921地震後服務失依喪親家庭,因為深刻體會孩子在面對生命失落事件時,經常是不知所措,而且孤單找不到任何協助。於是,兒盟自2012年開始深入國小校園進行生命教育課程,教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失去。從這兩百場的校園宣導及班級輔導中發現,比例最高的是「關係失落」,近五成(49.9%)的兒童近期曾和生命中重要的人關係疏遠或是遭遇分離;三成五(35.1%)兒童則經歷「物質失落」,失去了某些喜愛或想追求的東西;此外也有一成五(15.0%)兒童歷經「生命失落」,因死亡而使得孩子與生命中重要的人永遠分開;而當孩子經歷這些失落事件,近八成(79.5%)的孩子表示很傷心、難過、很想哭,二成(20.2%)孩子會出現憤怒、生氣等情緒,少部分孩子則會感到害怕、緊張、自責或失望等。兒盟陳麗如執行長強調,在少子化的年代,孩子們經常是家裡的「天之驕子(女)」,擁有一切最好的,從小也被教導爭取考試名次、比賽成績,去期待「擁有」;然而,「失去」也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經歷,但我們卻沒有一堂課讓孩子們好好看待失落事件,以及教導他們如何與失落相處或是如何去尋求協助。這次我們也進一步分析了從校園宣導及班級輔導中得到的數據,歸納出孩子在面對失落事件、處理負面情緒時的三大隱憂︰
不分享、不尋求協助
四分之一(26.2%)的孩子不會主動分享不開心的事情
三成(29.8%)兒童即使悲傷難過,也不會尋求協助
在成長過程中歷經獲得與失去,是每個孩子都會面臨的生命歷程。孩子的「失去」可能是失去家人、失去朋友、或失去了心愛的事物,當孩子面對自己的失去,以及伴隨失去而來的負面情緒時,會如何為情緒找出口?據統計,約一成(8.9%)孩子表示他們無法接受不同的情緒;約有四分之一(26.2%)孩子表示他們不會與別人分享這些令他不開心的事;此外,更有三成(29.8%)孩子表示即使他們覺得悲傷難過,也不會去找人幫忙;以及近二成(18.0%)孩子認為在悲傷難過時不知道該如何調整心情。
陳麗如執行長表示︰我們將上列數據進一步分析後發現,越難接受自己可以有不同情緒的孩子,在悲傷難過時越難調整自己的心情,而越不會在難過時找人幫忙的孩子,調整心情同樣也越加困難。也就是說,孩子能接受自己會有不同的情緒,以及能在難過時開口尋求協助,對於調適心情是有幫助的。
靠自己力量面對負面情緒
七成兒童透過做其他事轉移注意、一成七大哭大叫尋求發洩
僅3.8%會「找支持」尋求他人的支持與安慰
調查發現,當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時,七成(70.2%)會透過「自己或找人做別的事」來幫自己轉移注意力,像是運動、聽音樂、看電視;另外有一成七(16.5%)孩子會透過「發洩」的方式來釋放情緒,如大喊、大叫、大哭。只有極少數孩子(3.8%)則會去「找支持」尋求他人的支持與安慰。
整體而言,能夠正向地看待情緒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因應方式,才是積極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但目前看來,孩子多以「自己或找人去做別的事」(70.2%)來處理負面情緒,透過暫時脫離失落情境或失落情緒來調解個人心情,雖然對於短期調適心情有幫助,但如果孩子遭遇到嚴重影響生活的重大失落事件時,「延遲面對」對調適心情的幫助就很有限。
另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也有少部分(3.8%)孩子會出現較為激烈的「攻擊行為」,像是打人或是打自己,這部分大人也應多加注意並即時介入。一般來說,男童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4.7%)略高於女童(2.9%);而六年級的孩子有一成(10.2%)出現攻擊行為,其比例也高於其他年級的孩子。陳麗如執行長表示,當孩子面臨失落事件時,「轉移注意」或是「發洩」只是調適情緒的第一步,接下來如果能進一步去「尋求支持」甚至「重新詮釋」似乎更能面對和解決失落的問題,但調查發現兩項的比例卻皆不到5.0%,可以看出多數孩子對於回應情緒的做法都還仍有學習的空間。
不能說的秘密︰六成一(61.4%)兒童無法開口談「死亡」
因為「死亡」而使重要的人與自己永遠分開,是每個孩子未來都會遭遇到的生命失落。調查發現,超過六成(61.4%)孩子表示他們無法與人討論死亡的事情,而可能選擇將悲傷情緒默默放在心裡。
兒盟服務災後失親的孩子至今已十七年,在服務中發現孩子失親後會面臨到不同的生活問題,也各自帶著複雜的情緒生活著。這段過程中,孩子除了悲傷、難過,也可能對死亡充滿無法接受的不解;有些孩子因為不知如何處理而選擇隱藏情緒、有些孩子因為失親而被期待要提早獨立、有些孩子為了讓父母已缺席的生活可以繼續而努力地適應和自我調整。這段路,一點都不輕鬆。因此,當孩子無法避免地觸碰到死亡這件事,伴隨而來的複雜情緒需要有抒發的管道,也需要有人支持、陪伴孩子走過這段歷程。而這也更突顯在重大失落事件發生前,教導孩子練習面對及處理情緒的重要性。
家長多關心、學校要重視以及孩子放心說
教孩子好好說再見
失去是生活中一定會有的經歷,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到「失去」,有時失去的是心愛的物品,有時失去的卻可能是一段重要的關係或最親近的人。教孩子面對失去,練習向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好好說再見,更顯得重要,因此兒盟提出以下呼籲:
- 家長多關心
家長平時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如果孩子出現特別低落、憤怒或沒食慾等較異常的反應,家長可主動開啟對話,談談孩子身邊最近發生的事,多瞭解孩子日常生活狀況。如果家長不知如何開口,可以撥打免付費的教養專線(0800-532-880,週一至週五下午2點至5點開放),兒盟社工會與家長一起討論最適合孩子的溝通方式。
- 學校要重視
兒盟設計並規畫兒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方案,期待透過生命教育課程,教孩子面對失落時的處理方式和步驟,讓孩子學習安撫自己、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最後進而能在身旁的人有需要時予以安慰。
此外兒盟也以災後失依失親家庭服務之經驗,從失親兒童的角度出發,出版相關書籍繪本,希望藉由這些書籍媒材,作為陪伴、輔導有失落議題兒童之參考,增加兒童情緒關照的能力。歡迎學校來電諮詢(04)2225-1700*1。
- 孩子放心說
為了傾聽孩子的煩惱、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兒盟開辦免付費的「哎喲喂呀兒童專線」及「踹貢少年專線」。期望透過這些開放的管道,讓孩子暢所欲言,放心說出心裡話。
※哎喲喂呀兒童專線(0800-003-123)
對象:12歲以下兒童。時間:週一至週五,下午四點半至七點半。
※踹貢少年專線(0800-00-1769)
對象:13歲至未滿18歲少年。時間:週一至週五,下午四點半至七點半。
註1︰生活中的「失落事件」,可依性質分為三類,分別為「關係失落」、「生命失落」和「實質象徵失落」:1「關係失落」指的是一個人和生命中重要的人疏遠或分離,這些人可能是他的手足、父母、親戚或要好的朋友;2「生命失落」指一個人被迫面對生命的死亡和離去,死亡的對象可能是他的親人、朋友或寵物;3「實質象徵失落」指物質的遺失、損壞或成就無法達成,像是心愛的東西不見了、考試考差了或表現不好被處罰等等。
註2︰本次分析之對象為2015年至今曾參與兒盟生命教育方案的學童,方案分為校園宣導及班級輔導,校園宣導共計回收1621份有效問卷,班級輔導共計回收467份有效問卷。
[1] 期間為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