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自己,掌廚。
活動消息
2016-05-23
文/北區家服一組 陳函芳
世代變遷,家庭的樣貌跳脫以往的形象,許多弱勢家庭中,重要的照顧者角色缺位或功能不彰,孩子仰賴各資源的挹注,先維持基本所需。而孩子的成長,就在東少一塊、西缺一角的過程中,拼拼湊湊的長大了。
在幾年的服務過程中,發現孩子雖然長高了、茁壯了,但相較一般的孩子,卻缺少許多生命的經驗。他的作文裡寫不出一家人出遊的樣貌、一家人聚餐的歡樂。單獨照顧孩子的爸媽給的愛沒有少,但忙於工作承擔經濟的爸媽,卻從來也沒時間能好好陪孩子挑選一件有愛衣物、沒時間能好好烹煮一道佳餚以關心來暖胃、沒辦法陪孩子探索他的興趣、更沒辦法幫忙孩子培養規劃面對之後的職涯。我們發現,缺愛的孩子總是四處找愛,有的覺得自己沒價值、有的覺得別人虧欠自己、有的放棄探索自己的未來。
小君的爸爸在外地工作賺取較高的薪資養家,在沒有其他人協助下,讓小君和年邁且身體狀況不佳的祖父同住,祖父不擅烹煮無法為小君準備營養餐食。爸爸了解祖父的困難,礙於工作性質也無法返家,只好給小君餐費,讓小君購買外食。長期外食的小君一直嚮往回家後能有一桌熱騰騰的飯菜等自己,感受家的溫暖,但貼心的她知道爸爸的辛苦,從來不敢要求爸爸。社工聽到小君的心願之後,便陪伴小君一起正視自己的渴望,利用幾天的傍晚,一起閱讀食譜、外出買菜、計算菜錢、預備食材,在有限的經費內,自己為自己烹煮想吃的菜色。
小君從不敢拿刀、不知道白米需要洗過才能煮,一直到能燉肉、煎蛋、炒青菜。從覺得自己是父親的負擔,開始慢慢覺得自己也有一些能力,期待總有一天,能煮一桌好菜給家人享用。
這樣看似微乎其微的陪伴,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價值,找到生命的重心,也讓一個缺愛的孩子,懂得愛自己,自己為自己產出愛。從期盼等待愛,走向付出給予愛,在銳變成長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