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國民中學教學正常化調查報告

暑假即將結束,對孩子來說,即將到來的新學期無非是個嶄新的開始與挑戰。他們不是面臨換了一個新班級,正要適應嶄新的人際關係;也可能升上更高一年級,正面臨更進階的學習課程以及升學壓力……。在多數人的求學經驗裡,「借課」、「休息時間考試」或是「課後輔導」等經驗相信是大家國中的共同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在多元適性教育的風潮之下,借課趕課、強制要求參加輔導課、限縮技藝課程與社團活動時間等現象,是否仍存在現今的校園生活中,影響到孩童之多元受教權益並造成壓力?根據兒福聯盟「2015年國民中學教學正常化調查報告」(註一)發現︰台灣校園仍存在著三大陋習︰一、強制參加課後輔導︰據統計,分別有42.6%與41.1%得學生表示,國中時曾經被強制要求參加平日或寒暑假課後輔導課程。二、剝奪學生的休息時間︰高達六成三(63.2%)的學生,曾有在休息時間進行考試的經驗。三、挪用術科課程與社團活動︰高達八成二的學生曾有被借課的經驗;五成(50.2%)的學生表示,學校曾將社團活動時間挪做考試或改上其他國英數等課程。兒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在少數家長以及學校對於升學率的焦慮感下,『教學正常化』似乎仍是個口號,並未如令施行。」
「不強制」的第八節課?
四成學生曾被強迫參加課後輔導;五成學生備感壓力
上完一整天的七堂課,打球、聽聽音樂或看看課外書理應是孩子們最冀求的休閒活動;然而,多數學生放學後的生活,卻是課後輔導和晚自習。據統計,分別有42.6%與41.1%的學生表示,國中時曾被強制要求參加平日或寒暑假課後輔導課程,而其中有一半的孩子(50.3%)對於學校要求參加輔導課程而感到壓力;而強迫輔導課程的現象,進而導致六都地區學童壓力(52.9%)高出非六都地區的孩子(39.1%)許多。
當學校強制要求學生參加課後輔導課程變成校園的潛規則時,孩子究竟在輔導課程中學了些什麼?調查發現,高達71.7%的學生表示學校曾於輔導課程提前上新進度,年級越高,在輔導課上新進度的情況就更嚴重!七、八年級生有遇過這個情況的人數約65%,九年級生比例卻飆升至82.7%。舊的課程複習不完、新的進度又一直趕,沉重的課業壓力是揮之不去的夢靨。兒盟黃韻璇執行秘書強調,依照教育部規定的「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課後輔導以自由參加為原則,課程內容以復習為主;但如果學校堂而皇之得在課後輔導時教授新進度,學生們真的可以「自由參加」嗎?
消失的休息時間
六成多學生曾在休息時間考試
除了學校強制要求孩子參加輔導課程之外,利用午休、下課時間進行考試測驗同樣在國中校園層出不窮。高達63.2%的學生表示曾有利用午休、下課時間進行考試測驗的經驗,而當問到學生和家長們對於休息時間被剝奪的看法,則分別有69.5%的國中生及74.1%的國中家長皆反對休息時間進行考試。黃韻璇執行秘書進一步說明,考試或測驗或許是了解學習狀況的手段之一,其立意是良善的;但若是佔用到學生應有的休息時間而導致學生過度負荷,反而容易招致反效果。
被挪用的術科課程和社團活動
超過八成的學生術科課程被借課;五成學生社團活動被挪用
除了休息時間被剝奪,術科課程和社團活動時間被挪用似乎也是家常便飯。本次調查發現,超過八成(82%)的國中生表示曾有被借課的經驗,而被犧牲的幾乎都是術科課程。除了美術、音樂等術科課程外,社團活動亦是讓國中孩子每週引頸期盼的歡樂時光,參與社團活動課程不僅能夠結識其他校內好友,更可學習書本之外的寶貴知識;然而,數據也顯示,有近三成(29.1%)的學生表示一週社團活動時間不到兩節、更有一半(50.2%)的學生表示,學校曾將社團活動時間挪作他用,例如考試或改上其他國英數等學科課程;而且借用社團活動時間上課的情況,年級越高越嚴重。黃韻璇執行秘書強調,過度的課業學習壓力容易讓孩子的學習熱情燃燒殆盡,術科課程及社團活動往往是校園生活中僅存可以稍事休息的時間。課業學習與術科或社團參與之間,其實並非絕對地互斥,培養術科興趣與參與社團不見得會讓孩子的成績顯著下降,但可以確定的是,國中階段過度的學習,將導致孩子喪失學習的熱情,這絕非是教育的目的。
親子專家陳安儀女兒蘇雨桐在受訪時表示,國中一開學時就表明不參加課後輔導,但因為課後輔導經常被利用來考試或趕進度,沒有去上第八節課的雨桐,隔天一早就必須自己補上進度,甚至要利用休息時間寫完考卷;雨桐說︰當時真的很不快樂,也覺得課業壓力很大。沒有參加課後輔導的她,覺得自己顯得很特殊、不太合群。陳安儀認為,學習不應只限於學科,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不全是憑藉著國文數學等學科就能勝任的,因次她贊成政府落實教學正常化。即將升上高三的鄭同學回想國中上課狀況︰學校有「配課」的潛規則,國一時課表上的「表演藝術」是由國文老師擔任授課老師,有時候進度趕不上,「表演藝術課」就會被挪用來上國文,結果一個禮拜上了六、七節的國文課,國二國三也有類似的經驗。他也提到,之前班上有位喜愛打籃球的同學,在課業的壓力下,被迫離開籃球校隊,以學業為主。
記者會中邀請到北政國中的蔡來淑校長分享實施「教學正常化」的經驗︰北政國中教學完全正常化,一個禮拜甚至安排到三節的社團課。蔡來淑校長強調,術科或社團的課程令孩子探索自我的興趣,甚至能夠影響學生未來的志趣發展;她以一位畢業的學生為例,這名學生參加「自然探索社團」時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便以松山工農園藝科為第一志願,最後也如願以償。蔡來淑校長表示,學習,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培養學生自我的能力,讓學生為了自己的興趣去學習。
學習的內涵不光只是考試與讀書,過度的課業負荷不僅會造成學生身心靈多重壓力,更有可能導致孩子在國中階段就喪失學習熱情,甚至進而對學習產生恐懼感。因此,兒盟呼籲「多元授課不剝奪,快樂學習 Color 4」︰術科課程不調動;課後輔導不強迫;社團活動不挪用;休息時間不考試。期盼孩子們能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保有快樂學習的權利!
註一︰兒盟於2015年3月底至5月中分別以網路問卷及實體問卷進行調查,並採用立意抽樣之方式獲取調查樣本。家長網路問卷部分,調查對象為一般家長,其中共回收779份有效樣本。若填答者家中有孩子正在就讀國高中,則請家長代為回答孩子在國中時教學正常化的經驗,並且回答自身態度;若家中並無孩子正在就讀國高中,則請家長回答自己對於教學正常化之態度。至於在學生實體問卷部分,調查對象為居住在台灣本島地區之7~9年級生,總計共回收362份有效樣本,並且以同樣之題目詢問其自身有無在學校經歷過教學正常化相關經驗,並請學生們回答自己對於教學正常化之看法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