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從口入?兒童飲食健康拉警報!

近年來食安風暴席捲台灣,民眾開始關心吃進嘴巴的東西安不安全?健不健康?只是除了外在的食安議題之外,孩子本身的飲食習慣更是影響孩子健康的重要因素!兒盟公布最新「2015年兒童飲食習慣調查報告」揭露了當前兒童飲食習慣的三大危機:飲食不均衡偏食多、怕吃苦討厭蔬菜以及零食、飲料當飯吃。為了持續關心兒童飲食健康,聯合利華旗下的食品品牌「康寶」再度攜手兒盟共同提倡「健康寶貝333」守則,鼓勵「在家約會幸福加倍」,並且邀請大小朋友在2015年4月3日一同參與「歡樂親子『食』光」兒童節園遊會。
兒盟執行祕書黃韻璇表示:「對正當成長期的兒童來說,均衡飲食是影響生長發育的關鍵,但我們卻發現不少比例的孩子們長期偏食、不喜歡蔬菜水果,甚至把垃圾零食、飲料當正餐,如果又缺乏家長們的把關和『食育』,長期下來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將造成嚴重威脅。」
病從口入?,三大日常飲食惡習威脅孩子身心健康:
1)飲食不均衡偏食多
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二的兒童沒有每天攝取五大類食物,一成(9.6%)的兒童已出現偏食行為(註一)。兒童較缺乏攝取的前三名食物類型包括:1.奶類:超過半數(57.9%)的兒童沒有每天攝取,2.豆魚肉蛋類:約三成六(36.1%)兒少沒有每天吃,3. 蔬菜類及水果類:約二成一(20.6%)及二成七(26.9%)沒有每天攝取。飲食不均衡容易影響孩子的腦力與身體肌肉發展,更會影響學習表現,若能盡早把握關鍵時期培養正確的飲食行為,讓孩子從小多接觸全穀、蔬果、牛奶等健康食物,孩子自然容易養成飲食均衡的好習慣。
2)怕吃苦討厭蔬菜,不喜歡就不吃!
調查最不喜歡吃的食物排行榜中,前五名都是營養價值高的蔬菜,第一名的依舊是令孩子「聞苦色變」的苦瓜(68.5%);其他分別是口感不佳的茄子(51.0%)、山藥(44.2%)以及味道特殊的芥蘭(47.1%)、青椒(41.4%),除了蔬菜,不喜歡吃的水果類有番茄(19.3%)、鳳梨(19.3%);其他食物則有蝦子(11.8%)、魚(10.4%)。進一步調查不喜歡吃的原因,超過七成(74.4%)孩子是因為「不喜歡食物的味道」,包含太苦、太澀都讓孩子反感;或是吃起來覺得很噁心(55.6%),口感不佳難以下嚥;部分則是因為有噎到、哽到的經驗或是因需要剝殼或挑魚刺而覺得麻煩(16.0%)拒吃。孩子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雖然近半數(47.9%)會勉強吃掉、但也有近四成(38.5%)會把不喜歡的食物挑出來、少數(2.5%)選擇整份都不吃。營養師程涵宇建議:「家長面對孩子偏食的問題,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口律』,也就是面前的食物至少都要讓孩子吃一口,吃的同時要讓孩子了解好的食物可以讓他健康、快樂、有精神,家長本身也應身體力行和孩子共食,國外研究指出兒童若與家長一起吃蔬果,孩子每天可多吃213克的蔬果!」
3)零食、飲料當飯吃
尤其令人擔心的,孩子們似乎特別喜歡高熱量、高糖分、營養價值低的零食甜點、含糖飲料、甚至油炸食物。調查發現,近四分之ㄧ(23.9%)兒童每天吃零食,二成(20.2%)的孩子每天喝飲料、有6%每天吃油炸食物。更可怕的是,孩子不只正餐之餘吃零食,就連正餐時間也對零食愛不釋手,曾把零食當成正餐的孩子,就佔了四分之ㄧ(26.1%),長期攝取過高的熱量、糖分或是添加物等不利孩子的健康,可能造成肥胖、生長問題,長期下來錯誤的飲食習慣將影響兒少身體狀況,父母不可不留意。
改變偏差飲食習慣,親子「食」光幸福又健康
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無可否認地,孩子的「胃口」不是一天養成的,孩子們偏差的飲食習慣大都來自家長忽略了孩子三餐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得營養!進一步了解影響孩子飲食習慣的原因,我們發現:
1)孩子外食天數越多,偏食比例越高
報告指出,三成六(35.6%)兒童一週有三天以上是外食,近一成(8.6%)的孩子更是晚餐天天外食,家中每天開伙的比例僅三成(29.5%)。令人憂心的是,如果孩子「上週晚餐外食六天以上」,孩子出現偏食行為的比例為一成四(14.0%),是「上週晚餐外食兩天以下」(9.5%)孩子的1.5倍。然而,對照兒盟2012年「外食狀況調查報告」:二成八(28.1%)學童一週三天以上外食,每天開伙比例達四成八(48.1%),顯示外食似乎是社會趨勢,但外食選擇是否合乎健康,值得進一步關注。
2) 親子共食少,偏食比例高
調查家長與孩子晚餐共食狀況,發現近四分之一(22.8%)孩子上週有一半以上時間沒跟爸媽吃晚餐,且其中有將近一成(8.6%)上週完全沒有和爸媽一起吃晚餐。進一步探究共食和孩子飲食行為的關係,孩子上週和爸媽共用晚餐的天數少於三天,其偏食行為的比例最高(15.0%),是幾乎每天都和爸媽吃飯孩子(8.3%)的1.8倍。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雙薪家庭是現代社會的常態,家長們因忙於工作而疏於與家人共進晚餐,除了錯失一天當中親密互動的寶貴時間,也可能影響孩子的飲食健康!」
3) 餐桌上的陌生人:親子互動差,偏食機率高
詢問親子間的餐桌互動,半數以上(52.6%)的兒少表示爸媽會「聽我說話、跟我聊天」但也有高達一半(52.2%)的家庭晚餐時間會「邊看電視」,其次則是「大人彼此聊自己的事」(23.9%)、「問我的功課、成績」(19.1%)、一成左右「很安靜、不太說話」(12.9%)、「唸我有什麼事情沒做好」(12.2%)或「催我吃快一點」(10.1%)。值得注意的是,親子共食的氣氛其實有助於孩子的飲食習慣,調查發現,餐桌上的氣氛愈輕鬆、親子間常聊天對話、孩子喜歡和爸媽一起吃飯等因素,都有助於改善孩子的偏食情況(註二),顯示家長的陪伴與關心,正是養成孩子正確飲食習慣的關鍵。兒盟建議:未來思考如何改善孩子偏食行為時,可以從營造輕鬆、多互動的親子共食環境來加以著手。
記者會現場邀請了營養師程涵宇女士現場巧手料理,將小孩最不喜歡吃的山藥變成美味的「番茄山藥燉飯」,當場香味四溢,讓十分鐘前才說山藥黏黏、不喜歡的小朋友一口接一口。以及孩子害怕的有苦味的甜椒,在營養師與柳丁的巧妙搭配下,成了鮮甜好喝的「鮮橙甜椒汁」,孩子們也一杯接一杯,喝完了還說:「我還要喝!」。營養師現場也提供家長許多偏食小祕方,只要改變烹食的方式或者以其他蔬果代替,不需要「苦苦相逼」,就能輕鬆快樂的讓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
「健康寶貝333」守則,為孩子飲食把關!
今天晚餐,不只再問孩子「吃飽了嗎?」,記得也問孩子「有沒有吃健康?」兒盟再次呼籲家庭親子關係是影響兒少營養均衡的關鍵,在去年與康寶提出了「健康寶貝333」守則-「一週3天在家吃飯,3菜1湯營養均衡,30分鐘親子共食,」呼籲家長加入親子共食行列,除了能夠為孩子的飲食健康把關,也能重拾珍貴的家庭情感,一起找回全家共享晚餐的溫馨時光!今年,不僅再次鼓勵家長們持續落實「健康寶貝333」守則,聯合利華台灣/香港董事總經理吳雅婷現場也宣布「在家約會幸福加倍」公益捐款行動,今年4月1日至5月31日活動期間,上傳和家人的晚餐照片到康寶粉絲頁上,並tag #「在家約會幸福加倍」,康寶就捐一元到兒福聯盟,號召民眾一同關心兒童「食育」!
另外,兒盟與康寶也將在4月3日兒童節連假的第一天,於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西側廣場舉辦「歡樂親子『食』光」兒童節園遊會,將以「食育」為主題,設計各種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讓孩子在可愛小動物親子檔的圍繞與陪伴下,以遊戲的方式學習各種知識,現場還有許多超人氣卡通夥伴、繽紛美食,邀請家長與孩子們一同前來,享受歡樂親子食光!詳細訊息請洽兒盟官網。同時呼籲家長多陪伴孩子們,珍惜美好親子時光
*註一:本調查所定義的「偏食」指的是六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至少有一種「完全不吃」;「飲食不均衡」指的則是六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至少有一種食物「沒有每天攝取」。
*註二:孩子的偏食狀況依「是否喜歡和爸媽吃飯」、「和爸媽吃飯時的氣氛是否緊張」、「吃飯時爸媽是否會聽我說話跟我聊天」的不同而有差異(皆達統計顯著p<.05)。
*註三:「2015年兒童飲食習慣調查」於2014年12月22日至2015年1月20日期間,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調查國內各縣市(不含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縣市)之在學兒童,對象涵蓋國小五、六年級。總計發出157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40份,回收率為91.7%,在97.0%信心水準下,整體抽樣誤差控制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