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幼兒園餐點調查報告
發稿日期:103年09月10日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幼兒園的孩子超過44萬人,決定就讀幼兒園時,爸爸媽媽總會有很多考量,收費、師資、幼兒園環境……等,但常常忽略了「食」的健康安全。日前有家長出面指控,孩子就讀的幼兒園供餐竟是「菜湯配飯」,甚至「每個孩子一天點心和午餐預算不到3塊錢」,讓家長氣急敗壞,也讓孩子長期吃得不營養[1]。有鑑於此,長期關懷兒童健康的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盟)與董氏基金會,共同調查幼兒園飲食情形,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關心孩子們在幼兒園的飲食健康。本次調查包含家長問卷與幼兒園菜單分析兩部份,家長問卷由兒盟與台灣易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 Taiwan)及鼎鼎聯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GO survey市調網合作,共計完成751份有效樣本[2]。幼兒園菜單由董氏基金會分析,逐份檢視全台120所公私立幼兒園菜單內容,菜單日期為2014年2至5月之間一個月份(17-20天),以一個月的菜單為分析單位,其中有5所僅提供一週的菜單,另有3所沒有明確註明供應點心,其他園所每天提供早上點心、午餐和下午點心。
本次調查發現,幼兒園提供不健康食物的種類與頻率超出家長認知,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並未吃太多不健康食物,但進一步檢視菜單卻發現,本次調查的幼兒園平均每週供應6次以高油糖鹽方式烹調的菜餚、4.5次高油糖鹽點心。顯示孩子們在幼兒園中吃的餐點菜餚,有很高的比例是炒麵、漢堡甚至焗烤等高油食物,而幼兒園供應的點心也多是泡芙、小西點、餅乾之類的食物,還有紅茶、奶茶等含糖和咖啡因飲料。提供這麼多不健康食物,也難怪健康食物如100%乳品供應不足,反倒是吃下許多加工食品或含糖飲料。家長難以掌握孩子們在幼兒園的飲食狀況,即使幼兒園提供了菜單,但仍有八成家長表示菜單與實際餐點不完全符合,甚至出現「減碳飯、龍飛鳳舞湯」等菜名讓家長搞不懂食材與烹調方式,更有一成的家長對於孩子在幼兒園吃什麼完全一無所悉。
教育部所公佈的「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規範了國中小營養午餐的基本內容,但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中的餐點內容卻沒有任何的標準規範,無論是食材來源、餐點安排都需要被正視。董氏基金會表示「2~5歲是飲食習慣建立的關鍵期,此階段幼兒主要受「家庭」與「幼兒園」的影響,因此幼兒園供應之餐點甚為重要,建議主管機關應訂定幼兒園餐點營養標準,減少供應高度加工的食品,例如貢丸、雞塊、甜不辣,及以高油、高糖、高鹽方式烹調的菜餚,並多供應蔬菜、水果和全穀根莖類食物。」因此幼兒園供應之餐點甚為重要,建議主管機關應訂定幼兒園餐點標準。除此之外,家長也能擔任把關者的角色,兒盟也提醒家長「留意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情形,主動索取菜單並詢問實際菜色內容」。王育敏立委、兒盟與董氏基金會共同呼籲政府應正視幼兒園餐點問題,儘速建立幼兒園餐點食物內容供應相關規範,開設給幼兒園從業人員進修的健康飲食職訓,讓幼兒園與家長都有標準可循,同時也將幼兒園提供的飲食內容列入評鑑考核,落實監督孩子用餐的飲食安全。
★不健康食物的供應,比家長想得還要多
--中餐吃漢堡、炒麵、油飯、焗烤……下午點心是泡芙、小西點、沙其瑪
--120 所幼兒園皆在兩週內供應三次以上的高油餐點、高油糖鹽點心
詢問家長孩子在幼兒園是否吃到不健康食物,問題為「過去兩星期內所提供的餐點,是否出現以下食品?[3]」等食物(詳細內容見表一)。從家長的回答發現,三成二的孩子在兩星期內吃過三次以上的高油餐點(如漢堡、燴飯、焗烤麵等),配菜也有二成三供應組合雞塊、熱狗等魚肉類加工品。除了正餐吃這些不健康餐點以外,二成七的孩子吃下高油糖鹽點心,例如泡芙、沙其瑪、餅乾等,另有二成三幼兒園還提供含糖飲料。
但實際檢視幼兒園菜單,則會發現不健康食物的供應頻率,可能比家長認知的多上許多,本次調查的120所幼兒園,全部都有在兩週內提供高油餐點、高油糖鹽零食,含糖飲料的供應亦高達近六成;雞塊、火腿、熱狗等魚肉類加工品的供應超過九成,而炸薯餅、甜不辣等澱粉類加工品也將近五成。
★ 加工食品多、高油鹽糖食物多、健康食物少
--一週供應4.5次泡芙、小西點、餅乾等高油糖鹽點心
-- 健康食物(乳品與全穀根莖類主食)供應不足
深入分析幼兒園菜單內容,會發現不健康的飲食供應頻率,大多比建議供應次數高(見表二)。以泡芙、小西點、餅乾等高油糖鹽點心為例,一週供應4.5次,幾乎一天會吃到一次,高於建議次數(3次);而魚肉類半成品(丸類、蝦捲、香腸、火腿、熱狗、雞塊等)及澱粉類加工品(甜不辣、米血糕等)出現頻率也高於建議供應次數。除此之外,幼兒園還會以含糖飲料及含糖的優酪乳和調味乳當作點心。這些不健康食物成本較低又受孩子們歡迎,在便宜行事的考量下,此類食物常常成為降低成本、節省時間的首選,但長遠來說,對於孩子們的健康卻是不利的影響。
「健康的飲食」則仍有不足之處。幼兒園在蔬果的供應較為足夠,但100%乳品和全穀根莖類主食,則明顯少於每週建議供應次數,營養遠遠不足。建議幼兒園可增加健康食物和減少不健康食物的供應,以維護孩子們的飲食健康。
表二 幼兒園不健康食物建議與實際供應次數之比較
不健康的飲食 |
建議供應次數 |
實際供應次數 |
---|---|---|
高油糖鹽點心:泡芙、小西點、銅鑼燒、沙其瑪、餅乾等 |
3次以下/週 |
4.5/週 |
高油糖鹽烹調餐點:漢堡、炒飯(麵、米粉)、燴飯(麵、米粉)、義大利麵、滷肉飯、焗烤飯(麵)、油飯等 |
總餐點供應次數之1/3 (約5次以下/週) |
6.0/週 |
澱粉類加工品(炸薯餅、甜不辣、米血糕等) |
不供應 |
0.8/月 |
魚肉類半成品(組合雞塊、火腿、熱狗、花枝丸等) |
不供應 |
3.8/月 |
含糖飲料(紅茶、奶茶、汽水、可樂、冬瓜茶、稀釋果汁、運動飲料等) |
不供應 |
1.7/月 |
調味牛乳、調味羊乳、稀釋發酵乳等飲品 |
不供應 |
0.5/月 |
健康的飲食 |
建議供應次數 |
實際供應次數 |
---|---|---|
100%乳品 |
3次以上/週 |
0.7/週 |
澱粉類主食 |
3次以上/週 |
1.2/週 |
水果 |
3次以上/週 |
3.6/週 |
資料來源:董氏分析整理
★家長不知道孩子吃了什麼,菜單內容有看沒有懂
--八成家長表示菜單與實際餐點並不完全符合
-- 一成家長不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吃了什麼
--菜單名稱讓家長無法辨別食材或烹調方式
孩子們一天在幼兒園裡的時間這麼長,除了吃一頓正餐之外,幼兒園也會提供點心,可是孩子們到底吃了什麼,爸爸媽媽知道嗎??調查顯示大部分家長瞭解幼兒園裡的飲食狀況,但仍有一成家長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幼兒園吃了什麼樣的正餐或點心,更別提這些餐點是否健康營養,家長對相關訊息一無所知。
目前大多數幼兒園會提供餐點菜單給家長參考,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裡的飲食內容。有些幼兒園會以每日公告的方式,將當日餐點拍照上傳,也有一些幼兒園會預告下個月、甚至是整學期的菜單。但菜單上常會備註「本餐點食譜內容將視季節食物、天氣隨機調整」等語句,也因此菜單內容與實際供應的餐點未必相符。本次調查也發現,雖家長表示供應的餐點和菜單大部分都符合,但表示菜單與餐點內容完全相符僅有不到兩成的家長,,甚至有家長表示,幼兒園完全沒有提供菜單可供參考,家長無從瞭解孩子在幼兒園裡的飲食狀況。
逐份檢視收集而來的一百多份菜單,發現幼兒園供應的餐點食材內容並不明確,許多菜餚名稱無法顯示內容物,例如,雙拼、雙絲、三絲、三味、三色、四色、四喜、四果、四寶、五寶、五彩、八寶、什錦、綜合、百燴、清粥小菜、減碳飯、營養飯、營養麵條、營養鍋、營養湯、龍飛鳳舞湯、狗尾湯、雜菜湯、搶鍋麵、日式炒野味、冬瓜溜溜、金珠碧玉、養生茶。菜餚……等菜餚點心的名稱包裝得華麗燦爛,卻讓家長無從知悉是由什麼樣的方式烹調、裡面有什麼食材?幼兒園應明確呈現食物和菜餚內容物,讓家長能夠得到充分的資訊以作適當的判斷,為孩童的健康把關。
◎呼籲:政府要盡責、家長要把關、幼兒園資訊要透明
孩子們在幼兒園中,一天要待七、八個小時,政府規範了幼兒園環境安全、教保人員、活動課程……但關係著每一天的「飲食」,卻沒有任何規範或管理機制,讓孩子的飲食健康無法受到保障。有鑑於此,王育敏立委、兒福聯盟與董氏基金會共同呼籲,政府、幼兒園、家長三方都要一起肩負照顧孩子飲食健康的責任:
☆政府要盡責:
修正「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訂定「幼兒園餐點實務內容及營養基準」
1. 教育部應修正「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比照國中小學的機制,進行不定期抽查。
2. 教育部應建置優良食材供應商平台,供公私立幼兒園採買參考。
3. 教育部應比照國中小餐點把關機制,於三個月內訂出「幼兒園餐點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並納入幼兒園基礎評鑑項目中,確保執行面能落實。
4. 幼兒園在設計菜單之前,應先諮詢營養師的專業意見,落實營養均衡原則。
☆幼兒園資訊要透明,家長要把關
幼兒園資訊透明公開,提供家長足夠訊息,做到食材、烹煮方式等資訊透明化,讓家長明確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內容;家長也要經常詢問孩子在幼兒園吃了什麼、關切學校提供的菜單食材及烹調方式,把關孩子的飲食安全。
[1] 1天吃不到3元?家長控幼兒園摳菜錢。2014年06月23日TVBS新聞。http://news.tvbs.com.tw/entry/536331
[2]調查期間2014年4月1日至4月15日間,針對台灣1068名育有0-6歲孩子的幼兒媽媽,進行網路線上調查,扣除子女目前未就讀幼兒園的家長,共計完成751份有效樣本,在97%信賴區間下,抽樣誤差為±4%
[3]如高油餐點、高油糖鹽零食、含糖飲料、魚肉類加工品、澱粉類加工品、調味乳